人多地少,农民如何富起来?新疆伊宁县产业联动后劲足

18.01.2015  09:28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总人口45万,农业人口占3/4,人均耕地仅2.3亩。人多地少的基本县情,加之近年来土地流转增加,以及政策性征地等因素,从土地上“溢出”的农民日渐增多。近几年来,全县一产产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农村一年比一年富裕。好日子从何而来?近日,记者走访了该县部分乡村。

农民拿到土地分红

在月亮湾新型板材区市场见到沙拉依丁·玉山时,他正在给手底下的人“安排事情”,作为保安班长,他可是个大忙人。可就在一年半以前,他还是个从土里刨食的农民。家里4口人,只有3亩耕地,种玉米、小麦一年收入2000多块钱。

2013年4月,3亩地被征用,他一次性拿到了76500元征地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费,还有22500元村集体土地补偿费,村里统一入股到月亮湾新型板材区市场,他本人被安排做了保安班长,每月拿2700元工资。不再干农活,拿到的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沙拉依丁挺高兴。

和沙拉依丁家一样被政策性征地的农民在胡地亚于孜乡有434户,涉及8个村。农民没地后生活怎么办?乡里的办法是将每亩7500元的集体土地补偿费集中起来,通过县城投公司投在县里的建设用地中,此后40年按入股资金的14%每年给农民分红,并且以每3亩地为标准解决一个人的就业。乡里的办法经过村民大会讨论,85%的村民同意将集体补偿金入股,剩下15%不愿入股的村民,领走了补偿款。去年7月,建材市场拿出245.54万元,作为第一年分红资金,当初入股的农民尝到了甜头。

园区和基地吸纳劳动力

马尔力和村里82户农民把1000亩地流转给了大户张建江,一亩地每年的流转费是900元。张建江组织这83户农民成立了葡萄合作社,建起了葡萄园,社长张建江投入资金和技术,83户社员投入劳务。每亩地葡萄产量达到1.5吨,每人每月可拿3000元工资;超过1.5吨,按照每公斤3元钱分红给社员。

目前葡萄园每亩每年的产值在1.6万元左右,净收益5000—8000元,比土地流转之前每亩地最多1500元的产值翻了几番,农民的收益也增加了好几倍。截至今年初,该乡16700亩耕地已有48%完成了流转,建起了2000亩的观赏苗木生产示范区、20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区、2500亩的制种玉米种植基地……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除了拿到流转费外,在这些示范区和种植基地打工,一天能赚到100元钱。

从2012年开始,伴随着土地流转,伊宁县一产产值增加了57502万元。乡党委书记刘锦德说,土地集中之后,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技术投入更多,同时降低了气候等因素给个体农民带来的风险,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劳动力使用率。他说,目前乡里只有1/3的农民继续土地生产,1/3开始专门从事养殖业,还有1/3开始劳务输出。

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见到卡哈尔·阿帕尔的时候,这个27岁的小伙子正在抓饭店忙得不可开交。

卡哈尔是吉里于孜镇五道桥村村民,土地二轮承包后出生的他名下没有承包地。前几年在乌鲁木齐打工,2010年父亲生病后回到家里,听说县里在组织富余劳动力技能大培训,就报名参加了林果业剪枝专业。有了一技之长,他一边替别人剪枝,一边在餐厅打工。积累增多后,卡哈尔开起了抓饭店,现在又开了两家分店,总共雇了40个员工,每月纯收入五六万元。

伊宁县县委书记张继生介绍,最近几年,各类政策性征地,加上土地流转,县里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8.5万人。但是大部分年轻人缺乏一技之长,对就业影响很大。

2010年,伊宁县在冬季开展为期4个月的技能大培训,开办了烹饪、缝纫、林果、砌筑、电焊等技术班,增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为保障就业,县里专门请职业技能资格鉴定部门对学员实施资格认定考试,学员持证率达到80%以上。至今已累计培训2.75万人,参训人员实现转移就业1.68万人次。

光培训还不行,必须为学员的下一步做打算,县里人社部门组织19家劳务派遣公司成立了人力资源协会,与大培训学员“订单式”对接,每年劳务输出达到8万多人次。

前几年,县里提出‘治村强村’,农民没有钱,村怎么强?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农民增收很明显,农村经济搞上去了,‘强村’才有基础。”张继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