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团“庭院牧场”引领少数民族连队功能转型
羊年初春,86团4连职工阿不都热依木收到了一份别样的新年礼物——21只多胎胡羊。和阿不都热依木一样,这个连队中没有畜群的10户少数民族职工家里都分到了这样的新品种羊,共260只。
羊到快20天了,产下了现在是5胎,母羊是20只,公羊是一个。现在我们种地就是20亩地,地少,家里有4个人。放羊就是我们生活可以发展起来。86团4连职工阿不都热依木一边给羊养饲料一边抚摸刚出生的小羊羔为记者介绍。
4连、5连是该团两个少数民族聚居连队,职均耕地4.5亩,“人多地少”的资源性矛盾日渐突出。2015年,86团党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农牧结合”型发展模式。团以担保贷款形式,为四连、五连的少数民族职工购进一年多胎、一胎多羔的优良品种羊只500余只,用于发展庭院养殖,引导职工多元增收、转型发展。
如今,这批“外来羊”适应性比较好,虽然初来咋到,但不少羊只开始产羔。
据了解,该团出台优惠政策,从2015年起,凡新建圈舍养殖规模300头(只),团一次性奖励3000元,500头(只),奖励5000元;10000头只,奖励10000元。支持职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舍饲,存栏1万只的圈舍,奖励50万元。
在记者采访中,86团4连连长艾尼介绍说,这次团党委支持我们少数民族养殖,帮了不少的忙。第一批进了400只生产母羊,家庭一家20只,给了18户,每家20只(母羊),一个种(公)羊,最重要的是解决少数民族脱贫困难的问题。
目前,该团以胡羊为基准,逐步对杂品种羊只进行品种改良。团里还提供配套的统一防疫、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产业化服务,用于帮助他们实现多元增收。
秸秆养畜,羊粪返田,棉花、葡萄长得好,减少土地板结,节约肥料开支,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少数民族职工的共识。通过发展庭院养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助力少数民族职工增收、连队功能转型。(通讯员 李妮 吕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