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团千名职工农闲季节变农忙增收800余万元

10.03.2015  13:13

  3月8日,四师六十九团二连职工丁文龙和往常一样,与连队十几名职工赶往智能温室大棚花卉基地上班。“我们农忙时在田间,农闲时到生产基地上班,赚的是”双份钱“,一个农闲季节下来收入可达上万元。”丁文龙对记者说。

  跑运输、搞购销、就近打小工、种植反季节蔬菜……去冬今春农闲以来,六十九团职工们抓住农闲,因地制宜,用心经营“农闲经济”,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阔,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2014年10月,该团与陕西杨凌正道园艺设施公司合作,新建三座充气式大棚,成立职工创业产业园,引进鲜切花种植,打造伊宁市近郊的冬季鲜花产业,让职工们在冬闲时也有事干、有钱赚。该团二连职工王良才去年种植的水稻收入还不错,冬闲时节,他又来到大棚打工增加收入。王良才说,“我在充气大棚里干了两个月的活,就拿到了近6000元的工资。”去冬今春,在该团发展鲜花产业的充气大棚和智能温室等设施农业基地里,近百名职工群众实现了农闲增收。

  该团鼓励和组织团场职工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依托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充分利用转移就业培训补贴政策,有序引导团场职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引导职工以家庭经营形式从事个体商贸、家庭手工业、住宿餐饮、家政、租赁、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拓宽职工增收空间。该团三连职工冉龙金几年前生活还十分贫困,只有20只羊和20多亩地,在团多元增收政策的鼓励下,冉龙金的羊发展到了100只,种植了20多亩饲料玉米,夏季冉龙金和妻子周先荣到伊宁市装修铺瓷砖挣钱,冬季冉龙金在家喂羊,妻子周先荣就到驾校担任驾驶教练增加收入,成为了连里名副其实的五元户,年收入10多万元。

  家门口就业成“新宠”.在伊犁邦农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二连职工谭喜婷忙着包装地膜。去年11月以来,谭喜婷便来到邦农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打工,月收入2500元。

  近年,随着团场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招商引资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用工量越来越大,职工变“农闲”为“农忙”,利用农闲进厂务工成为“新时尚”.去年秋收结束以来,该团200多名职工相继进厂务工,去冬今春4个月农闲时间,进厂务工的职工每人可增收9000多元。

  为让职工拥有一技之长,该团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手工编织、驾驶、餐饮等方面。该团七连职工刘奎在该团小老板创业培训后,投入3万多元开起了蛋糕店,农闲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

  各项惠农政策让团场职工增了信心,有了奔头。他们有的出门做起小买卖;有的进商铺、入车间打短工;有的种植大棚蔬菜,搞小规模养殖。

  据了解,该团以各种形式从事加工、养殖、劳务输出的职工有1200多人,去冬今春这一段时间就可增加收入800万元,“农闲经济”让该团人均年增收1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