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援疆医疗小组故事:“我带给他们的是经验”

12.11.2014  17:45

10月的新疆沙雅,天高云淡。塔里木河两岸金黄色的胡杨树,枝头还挂着几片绿叶,依依不舍地表达着对夏天的留恋。

21日,我们在嘉兴援疆医疗小组正、副组长朱良枫、罗开涛的陪同下,参观了沙雅仅有的两所医院——沙雅县人民医院和沙雅县维吾尔医医院。在沙雅县维吾尔医医院,由嘉兴援建的四层医疗大楼与原有医院大楼像姐妹般携手矗立着。而在沙雅县人民医院,在原有一高一低的门诊大楼和病房大楼中间,又一幢当地政府投资建造的医疗大楼已经结顶。然而,与新建不久的高大楼房相形见绌的是,沙雅医院里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乏。来自嘉兴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的副主任医生朱良枫介绍说,沙雅县人民医院专业人才紧缺,援疆医生承担了当地医院的大量工作。比如,整个功能科只有一个放射科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援疆医生盛晓杰(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和张宏远(嘉兴市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天天顶岗补缺做b超和影像诊断,包括腹部、心脏、血管、妇科、产科等b超检查。援疆8个月来,7名援疆医生成功抢救危重患者60余人次,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呼吸机支持下急诊血透抢救等。担任沙雅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的罗开涛(嘉兴市中医院主治中医师)及魏维克(海宁市人民医院中医师)两人在阿克苏地区率先开展针灸减肥、冬病夏治等项目。海盐县中医院骨科主治医生芦克洲,则成功实施了沙雅县首例小儿肘关节复杂骨折手术。

其实在整个南疆,缺医的情况都很严重,因此维持各个科室的日常运转是医院领导的首要任务,“顶岗”成了嘉兴援疆医生的重担。血透室是第七批援疆的重点科目,嘉兴资助的五台血透机到位不久,就吸引了当地十多名尿毒症病人。但随着第七批援疆医生到期回嘉兴去了,当地的医生还不能独立操作,于是病人只能坐车三四个小时跑到阿克苏或库车去治疗,给身患沉痼的病人造成不便并增加了经济负担。来自平湖市中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费德升带着两名新医生“顶岗”上去后,5台机器运转了,病人很快增加到20多名。病人多了,技术提高了,徒弟也带出来了,机器就不够用了。近期,医院又增添了两台血透机。我们采访当日,病房里一溜儿放着6张床,除一张床位空着,其他都躺满了病人。一位男病人看到我们,伸出三个手指用生硬的汉语说,他一年的血透费要30万元,政府能报销大部分费用,现在家门口可以做血透,太好了!

icu(重症监护)是2011年嘉兴卫生系统的援疆项目,当时援疆专家们千辛万苦将icu全部设备采购、运输、安装调试好,并派三名当地年轻医生去阿克苏学习,但由于icu的患者一直较少,技术能力提升缓慢,设备很多闲置着,直到朱良枫“顶岗”接诊。起初,危重病人每天三四人,8个月后,病人日均八九人。“最多一天,icu里住了15名病人。”朱良枫说,“核定病床只有6张,能接治那么多病人,一方面是医院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病人信任。

来疆干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每个援疆干部人才思考的问题。朱良枫的回答是:“我带给他们的是共同成长的经验。”或许这样一个抢救案例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一名重度农药中毒的病人正在icu抢救,病人肾功能极差,毒素需要通过血透来置换。但受条件限制,icu没有床边血透机,血透室又没有抢救监护设备,经商议后,决定从嘉兴援建的救护车上卸下便携式呼吸机,把气管插管的昏迷病人从住院部4楼的icu拉到门诊部4楼的血透室治疗后,再拉回icu抢救。如此连续三天,每次移送十多分钟的路程,对插着气管输着氧的病人来说风险很大,但朱良枫、费德升两位医生凭着自信以及对彼方的信任,协力将这位病人抢救过来。重症监护室和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全部参加了这次抢救,“我们在嘉兴专家指导下,做成功了以前没有做、不敢做或不想做的手术。”沙雅医院一位医生如是说。

如果说“顶岗”只是输血,那么第八批援疆干部专家考虑更多的是怎样“造血”。朱良枫说起“传帮带工作室”如数家珍,7位嘉兴援疆医生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上理论课和技能课,还分别开展徒弟讲课师傅点评、医疗质量检查及病历书写培训等,倒逼徒弟动脑跟学。考虑“一己之力”的面授毕竟有局限性,朱良枫正尝试建立“数字化远程培训教室”,这也是第八批援疆专家的新课题,“我们要将嘉兴后方医院规范化的医生培训与沙雅医院对接,让沙雅医生通过视频实时观看江浙大医院的手术演示或名医授课,医院再切实制定业务学习的考核奖惩制度,这样就可以长久性地将嘉兴后方医院的先进经验,源源不断地传授给沙雅的医生。”(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