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景区家访点民族特色演出速写
2015年7月10日上午,“旱獭乐队”在为江苏常州来的客人表演。
新疆日报讯(记者王亚芸摄影报道)7月中旬的新疆喀纳斯景区已进入旅游旺季,无论是在各停车场和换乘点间流转的景区区间车上,还是顺河蜿蜒的木栈道上,或者是延伸进村庄的马路上,都随处可见满脸笑意的各地游客。
2015年7月9日13时,记者一走近喀纳斯村“传统家访”的大门,就听到了欢乐的掌声和响亮的哨子声。一场屋内的演出还没有结束,十多个人正悠闲地坐在院子阴凉处,等待着下一拨轮到自己进去享受美好时光。
现在来喀纳斯旅游,除了欣赏旖旎风光外,在家访点看一场别具特色的民族演出成了游客们的必选项目之一。
“每天接待七八拨客人,每一场演出40分钟—50分钟。”正在描眉画眼的夏美扎是“传统家访”的主人,她经营民族特色演艺已有10年了。蒙古族美女夏美扎生得清丽瘦削,穿着绿色的亮片装饰的民族坎肩,白色蕾丝装饰的裤子和黑色高跟鞋,看起来既传统又时尚。
“一次最多可以接待60人,但是不管是两三个人,还是60个人,只要有客人我们都表演。”夏美扎告诉记者,她的家访点共有四个演员,主要表演图瓦人风情的节目;还有一个服务员是自己的表妹,主要负责客人的餐饮等。说话间,已经补好妆的夏美扎开始迎接下一拨客人。
9日中午的这场演出因为等待的人太多,有不少嫌太挤和观看位置不佳遗憾地走掉了,还有人走了又回来继续排队。
“右脚进门,不踩门槛。”在每一批客人进门时,夏美扎都会在门口微笑着柔声提醒,这是图瓦人的风俗。开场词后,她的讲解就不紧不慢地开始了。
夏美扎先介绍房内的摆设,再详解摆在桌上的食物“包尔萨克,就是你们熟悉的油果子,用面粉做成的;烧麦子和炒米是放到奶茶里吃的,还有酸奶疙瘩……”最后用少数民族特有的幽默讲起了图瓦人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一场演出结束了,客人们边往外走边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刚刚结束的演出。“歌也好,舞也好,乐器表演也很好。”来自四川的魏俊翔这次来疆旅行也是一场探亲之旅。他告诉记者,他曾经在沙湾县当过兵,34年后再来第二故乡,看到什么都觉得亲切。“离开这么多年感觉新疆变化很大啊,交通、通讯和人的文明程度都有了太大的改变。”
刚刚安顿好36人团进去看演出后,乌鲁木齐西域牧歌旅行社有限公司导游魏杨军终于可以找块阴凉地歇息。“这里差不多10天就来一趟,传统家访是每个团一定会来的保留项目。”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喀纳斯村带民族讲解和演出的家访点有5家,已经有着10年经验的“传统家访”是最早的一家,也是接待人数最多的一家。
距离不远处的“旱獭组合家访”是喀纳斯村唯一一个有乐队表演的家访点,是喀纳斯村年轻人时尚的代表地。
“因为最近接待的游客太多了,再加上感冒,我们的嗓子有些嘶哑,表演不好的地方请大家见谅。”7月10日11时,随着第一拨客人的到来,拉开了“旱獭乐队”当天的首场演出。
从民族乐器的制作原料到制作工艺到演奏方式,再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的演唱……,4个大男孩的表演真实淳朴,让游客忘却了俗世,沉浸在天籁般的音乐声中。
乐队队长迭力克告诉记者,喀纳斯是以风光著称的旅游景点,家访点是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最好载体。“我也是拜师学艺学来的,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据迭力克介绍,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向他拜师学艺的内地游客了,他们有来自山东的、内蒙古等地的,有的已经可以进行呼麦和楚吾尔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