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民族手工业迎来发展“春天”

16.11.2015  19:56

  喀什市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扶持企业、解决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后,喀什市民族手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政府的引导下,喀什市积极整合传统民族手工产业,激发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活力,整合乡村家庭小作坊,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园,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产业升级转型、快速发展的新路径。目前,该市民族产品远销海内外,旅游产品在美国、日本等国颇欢迎,已有海外顾客拿着订单主动找上门。

  多来特巴格乡民政办主任海仁沙·买买提说,今年,乡里大力支持民族手工业发展,这些手工产业在多来特巴格乡有深厚的发展基础,人员稍加培训就能上岗,产业稍加扶持就能发展,投产后的项目已经带动乡里百余人就业。以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主妇,现在走出家门就能赚钱了。

  传统民族手工业“老树展新枝”

  在多来特巴格乡,家家户户的村民都会做一种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手工品,村民海尔巴格·艾来提说,对他们来说,农民除了种地之外,还靠这种祖传的手法谋生。农闲时节,一家之中的长着带领晚辈们做手工活,把做出来的产品拿到巴扎去卖。早些年村民们拿着各自做的东西在巴扎以物换物,现在只能拿去卖钱,而且销量大不如前,近几年越来越没有销路了。尤其是现代机械化走进乡里后,对传统手工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让海尔巴格·艾来提意识到只靠手工技艺已不能养家糊口,需要开辟新的谋生之路。就在海尔巴格·艾来提为此事发愁时,喀什市关于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的“春风”吹进了他们乡。

  短短数月时间,乡里新增了几座纺织服装厂,工厂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每个人制作一个工序,不再做整套衣服,衣服做出来有专业经纪人拿到市场去售,大部门服装厂做的是订单生意。一个服装厂就能解决近百人就业,还免费培养学徒。

  多来特巴格乡副乡长胡向东说,乡里以二三产为主,由于多种原因,乡里的产业未形成规模生产,至今还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缺少精细、专业化的生产,更缺少能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乡里有18个行政村,6万人口,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在今年,在政府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扶持下,为乡里引来了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优势产业引来“领头羊”

  “大力扶持民族手工业的这一举措促使乡里的传统产业走出了‘深闺’。”胡向东说,这些企业来了以后,把乡里原本不起眼的家庭小作坊进行整合,纳入到标准化生产模式,小作坊走上了全自动生产线。

  喀什古丽努尔商贸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走进了多来特巴格乡。当天笔者在古丽努尔商贸有限公司里看到,许多生产设备都已安装好,月底前就可投入使用。公司负责人古尔邦力·巴吾东说,她的工厂以前在喀什市,她发现多来特巴格乡的大部分村民家在以前就有家庭做衣小作坊,有良好的基础。刚好多来特巴格乡可以为她提供场地,让她的产品有了生产基地。

  “60多个员工都是多来特巴格乡的村民,稍加培训就会使用现代机械。招来的村民80%以上是妇女,她们在家就做衣服,做好一件衣服就值几十块钱,还要拿到巴扎上去卖。现在,村民只要愿意到我这里上班,一个月的收入也在2000—3000元左右。技艺娴熟、会设计、做衣服有创新的员工,也可以达到近万元的收入。”古尔邦力·巴吾东说,她做服装行业24年了,原材料都是从浙江、广东等地进口,衣服主要出口到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克斯坦等国家。从2007年开始,她的服装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有的企业甚至每年主动拿着的订单上门提货。她还告诉笔者,她家的衣服已经申请了品牌专利。

  小企业解决就业烦恼

  喀什“热娜”综合服装厂可谓是一块金字招牌。在乡里的支持下,他们建立了喀什市“热娜”综合服装针线培训中心。笔者看到,车间里十几台缝纫机转个不停,十几名农村家庭妇女在缝纫机前忙碌着,其中员工热孜万古丽·艾亥提在这里已经干了有三个月时间了,要说起裁剪、手工贴珠、缝纫这些活儿她样样都会。

  热孜万古丽·艾亥提还告诉笔者,我们企业在色满乡政府帮助下,给我们开办了培训班,在专业方面请了专门指导。她说,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因为自己懂缝纫,所以就会帮助邻居做衣服,在家带孩子。乡政府创办企业后,在导师的带领下,得知做缝纫有薪水领,我就过来做缝纫,每个月我都能领到1500元到2000元的工资。

  塔吉古丽·艾山也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家里有四个孩子,想出门打工,又不放心孩子。自从“热娜”服装厂开办后,又在她家附近,刚好她的缝纫手艺又派上了用场,来到服装厂不久就成了这里的骨干。

  笔者从喀什市获悉,2015年,喀什市民族手工业蓬勃发展,特别是纺织行业、刺绣行业和服装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解决了80%的富裕农村劳动力,极大地缓解了该市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