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富万户—哈密市巴里坤县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巡礼
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房、不断延伸的农产品产业链、层出不穷的名优品牌,持续增收的各族农牧民……近年来,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哈密市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农牧优县”发展战略,坚持用市场化的思维谋划、工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创新农牧业经营机制,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渐入佳境,形成潮平风正扬帆进的良好态势。12月3日,巴里坤县召开一产上水平暨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更是为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助力。
突破:产业化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12月4日上午,位于巴里坤县健坤牧业有限公司新建的熟食品生产车间里,设备调试工作已接近尾声,近期该公司又一项新工艺——牛羊肉熟食品加工生产线即将投产。该项目建成后,巴里坤县牛羊肉深加工将再上一个台阶,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该公司新建的9000平方米熟食加工车间,引进韩国和德国进口全自动生产线,将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车间负责人刘志亮说:“我们将推出酱卤牛肉干、火腿肠、肉丸子等产品,其中羊肉火腿肠是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极为少见,我们将把巴里坤优质羊肉进行深加工,让更多的人消费。”
在熟食加工车间工作的90后大学生王亚荣说:“真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大,能有这么现代化的企业。去年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这里工作。我一定会好好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巴里坤县健坤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牛羊良种繁育、杂交育肥、屠宰、熟肉加工、销售以及饲草料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畜牧产业化公司。目前,每年可实现繁育良种肉羊5000只,养殖育肥出栏成品羊10万只、牛500头,生产颗粒饲料2万吨。企业投产以来,已屠宰加工销售牛200头、羊2万只,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
近年来,巴里坤县依托农牧业优质自然资源,着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76家专业合作社、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突破了传统农牧业经营的局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如今,巴里坤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巴里坤县健坤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荣获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称号,山南现代农牧业园区荣获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称号,大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萨尔乔克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农牧业生产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释放:农牧业提质增效潜力大
12月4日上午,巴里坤县新地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新疆(哈密)健康食品博览会上签订的订单。公司此次在“食博会”上与上海、乌鲁木齐等地客商签订了多份订单,首批交付的订单为2000件辣椒酱。
该公司车间主任马艳梅算了一笔账,她说:“我们向农户收购干辣子每公斤平均50元,每公斤辣椒可以做16瓶纯辣椒酱。算下来,辣椒的价值至少可以翻两番。”
巴里坤县着力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新型主体、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观光旅游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雏形,农牧业提质增效的潜力正在被挖掘和释放。
今年,该县引进和繁育萨福克、湖羊等新品种达到1万头(只),牛羊育肥规模由2010年的16万头(只)增加到32万头(只),露地蔬菜、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2万亩增加到3.4万亩,食用菌培植规模达到45万平方米,优质人工饲草料面积由5万亩增加到10万亩。
巴里坤县海立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巴里坤湖是咸水湖,盛产卤虫等优势养殖南美白对虾,本地生产的新鲜对虾有望在今年春节摆上百姓餐桌。合作社理事长盛军先还打算养殖多宝鱼和梭子蟹,地处内陆的巴里坤县又新增了一项海鲜养殖产业。
创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品牌
12月5日上午,记者在巴里坤县泽西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看到,1000多平方米的库房内放满了“石奶奶”牌方便粉丝、水晶粉条,工人们正在准备第四批发往乌鲁木齐市的订单。在新疆(哈密)健康食品博览会上,该公司与乌鲁木齐市的客商签订了一份价值200多万元的订单。截至目前,已发货3000多件,价值20多万元。
公司负责人朱平十分重视品牌开发。公司开发的“泽西”牌蘑菇、“石奶奶”粉丝如今已成为哈密知名品牌。朱平说:“公司的产品包装都是请内地的广告设计公司量身打造的。参加这次‘食博会’,进一步打开了产品销路,我们还计划明年3月份参加在成都举办的食品展销会。”
巴里坤县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深入实施“密作”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战略,加强“密作”区域公共品牌巴里坤子系品牌的注册管理和商业化推广运作,初步形成了“蒲类草原”牛羊肉、“宜禾绿坤”蔬菜、“花麒”奶制品、“圣野万通”食用菌和“坤牧”“泽西”特色农产品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名优品牌,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支撑、规模化推进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随着品牌效益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成了产业工人。家住巴里坤县花园乡头道河子村牧民加依娜尔·别格扎力在新地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4年了。从她娴熟的包装技术上,看得出4年来她从一名居家妇女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加依娜尔开心地说:“以前我在家里没事做,现在每天上8个小时的班,每月工资是2400元。”
惠民:形成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新机制
12月5日下午,在位于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的神驼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产品调试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主要从事驼奶生产加工销售,目前,年产1100吨液态驼奶生产线已经建成,近期可正式投产。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起了养殖基地,吸引了很多当地农牧民进企业当工人。项目投产后,日处理驼奶可达2000公斤以上。据公司总经理宋新军介绍,成年母驼每天产奶量为2公斤左右,如果按日处理2吨奶来收的话,需要1000峰成年母驼供应。按每户贫困户一峰奶驼算的话,可以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公司以后还将拓展新产品,对于驼奶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宋新军说。
据了解,在新地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带动下,三塘湖乡辣椒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增加至现在的700亩,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在石人子乡,泽西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近期新增流转土地200多亩,流转土地总量已达到3200多亩,带动了500多户农民增收。公司新建的2500平方米淀粉加工厂明年也将投产。公司负责人朱平介绍说,明年公司将加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粉丝产量,将会吸收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日臻成熟,形成了惠及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新机制。在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带动下,巴里坤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5014元提高到2015年的10750元,年均增长16%。
76家合作社、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像分散在巴里坤县的小型“发动机”,牵引着各族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