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壁县:土地流转激发农民增收潜力

07.07.2015  18:03
  新疆昌吉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是全国文明村,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前列。

  2015年初,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决定,把全村758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长年在土地上劳作,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农民,为什么会同意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流转出去后,这些农民去干什么?2015年6月25日,记者来到红柳塘村采访。

  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新疆昌吉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树文说,让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可不是一件轻松事。只要来自土地的增产增收潜力还没有用尽,或者农民没有找到更好的增收门路,就不会愿意离开土地。

  这些年,红柳塘村在土地增产增收上确实下足了功夫。

  节水灌溉对于增产增收、省工增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红柳塘村7580亩地,近年来全部实行了地表加压滴灌,最初是手动控制阀门,后来是自动控制阀门,现在是智能灌溉。农民通过电脑或手机,就可以知道土地墒情和需要的水量,就可以“看见”水在管道里的运行状况,就可以遥控阀门的开启和关闭。

  “人工费越来越贵了,采用大型机械作业比人工作业省工又省钱,经济效益好。”孙树文介绍说。10年前,摘棉花人工费一公斤才四五毛钱,去年平均价格已经高达2元多,对有些农户来说,摘棉花人工成本已占到棉花种植成本的50%至60%。红柳塘村近几年除了少数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的地块外,已普遍采用机械采棉。

  在土地上能做的文章基本上都做了,农民也深刻地认识到:土地的增产增收潜力已经基本用尽了。农作物的单产已经很高,无法指望继续大幅增产了。那么,农民继续增收靠什么?只有离开土地找出路!

  孙树文说,2013年秋季,在上级领导的鼓动下,他牵头组织了5个人,成立了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向村民们作出承诺:凡是土地流转给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农民,每亩地分红700元保底!全村有60多户农民把230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2014年,合作社向农民兑现了承诺。2015年初,村民们一致同意:全部土地流转给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

  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土地流转,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一个合作社几个人,就把全村的土地“包揽”了,别的人干什么去呢?红柳塘村按照呼图壁县上的要求,实行了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人继续留在土地;三分之一的人离土不离乡,就近发展和农业相关的,如农家乐、各类专业合作社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或创业。

  孙树文说,村里又成立了田园梦劳务合作社,聘用了86位村民。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把田间管理中不适合大型农业机械干的活“转包”给田园梦劳务合作社。这86位村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从种到收都要操心的“全能”棉农了,他们新的职业其实是“田管”。孙树文给这86位村民算了一笔账:在劳务合作社工作时间只有半年多,可以拿上1.5万元的工资,加上他们从流转土地上获得的保底分红,人均年收入不少于2万元。农闲季节,他们还可以外出打工。

  2014年,红柳塘村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村里开始在村民居住区内建设占地55亩的园林,种植各种果树和风景树,号称“百果园”,又成立了农民苗木合作社,招聘一些农民进行培训,从事专业的苗木种植、移栽和养护工作。

  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做到离土不离乡,利用本村地处312国道边、离呼图壁县大丰镇政府只有一公里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餐饮业,或者到镇上公益性岗位工作。

  村民姚得森新的职业是农家乐“老板”。他2015年在村里带头搞起了农家乐,花了七八万元把家里庭院的地面硬化,搭上了凉棚,在凉棚下摆了3张餐桌,又把4间房子改造成包厢,每个包厢有1张餐桌。他还打算牵头成立红柳塘村餐饮协会。记者问他搞农家乐效益如何?他实实在在地回答:现在才两三个月时间,还看不出来效益好不好。他说:“事情总要有人带头干。现在别人在看着我,如果我家的农家乐效益好,别人就会跟着搞。

  随着各类合作社的兴起和农民离土不离乡,新型职业农民在成长。孙树文大胆地推断说:以后的农民不再是“全能”型,而是“专业”型。他本人就属于新型职业农民。他牵头成立的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主要掌握的是对土地的经营权、农产品的销售权、对流转土地的农民的分红权,至于田间管理、农机作业、滴灌,甚至购买农资,都可以“转包”给其他专业合作社。

  红柳塘村9家农户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承包”了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7580亩土地的全部农机作业。这家农机合作社拥有9台大型拖拉机,有的还加装了卫星导航设备,拖拉机维护、农田机械作业都需要专业技术,他们的职业就是“农机手”。

  村里还成立了灌溉合作社,“承包”了红运来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7580亩土地的滴灌和滴灌设备的维护。这些拿惯了农具的入社农民,现在则在电脑前操作,通过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实现对农作物的滴灌。

  对转移劳动力送一程

  最难的是转移劳动力了。

  有能耐的,其实早就自己转移出去了。孙树文说,全村184户、300多名劳动力,40岁以下还在村里的不超过10个人。留在村里的,往往是年龄大、无技能、无本钱的,出去创业很困难,打工也很难找到工作。不仅村里,而且镇上、县上、企业,都有责任把这些人扶上马,送一程。

  大丰镇党委书记宁涛说,红柳塘村的情况在其他村同样存在,现在全镇60%的土地已流转出去了,转移出来的农民外出打工,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大事。一方面,企业招工难,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另一方面,农民外出打工找工作难。镇上采取的办法是,一方面对外出打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为他们寻找就业门路,同时,也鼓励他们自己寻找就业门路。红柳塘村已有20多人在镇上的帮助下,到附近的一家水泥制品厂上班,人均月工资近5000元。还安置了6人到镇上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红柳塘村有些人已经出去自主创业,做生意、跑运输、到外地承包土地等。

  呼图壁县农业局局长于斌裕说,在土地流转中,要培育经营主体,也就是培育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县已成立了很多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仅农民劳务合作社就有30多个。呼图壁县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土地规模经营后,全县4.8万个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留在土地,三分之一离土不离乡,三分之一转移就业(带资创业和外出务工)。这样,全县转移就业的农民就有1万多名,把这些人的转移就业问题解决好,农民持续增收就有了保障。毕竟,在企业打工,目前的工资行情是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对农民来说,增加了一大笔收入。目前,县上的相关部门都在帮扶这些农民,为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经常为他们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