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民族团结“十大工程”紧接地气
自2014年以来,吐鲁番市在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中,以实现各族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为目标,紧接地气,创新开展“文化引领、连心互助、微观治理、转型升级、致富增收、扶贫攻坚、教育转化、双语教育、就业保障、宗教和谐”十大工程,成效显著。
村里活动一个接一个
买买提·乃买提告诉记者,从春节开始到现在,朗诵比赛、现场快速编辫子、村民自制服装表演秀……每周村里活动一个接一个。
“今年春节,村里举办了品美食活动,至今我都记得那些传统民族食品的美味呢!”买买提·乃买提说,“那天正是大年初二,一大早,参赛的村民就聚集在文化大院里,莲花白大米丸、抓饭、肉饼、鸡肉盖饼等75份由各族群众精心准备的美食,成了村民热议的话题。”
走进辟展乡乔克塘村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锣鼓、音响、影像设备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村民闲暇时有地儿去、有事儿干。”吐鲁番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第二批住乔克塘村工作组组长班晓峰说。
班晓峰说,围绕民族团结“十大工程”中的文化引领工程,吐鲁番市两县一区全面推进“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文化体育特色村(社区)建设,组建了一批文艺演出和文体活动队伍,加快村(社区)农民(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小组农家文化大院建设,加大了农村文艺人才培养和艺术团队扶持力度,开创了各族人民群众有事干的新局面。
就业技能“鼓了”百姓钱包
清晨,鄯善县鲁克沁镇赛尔克甫村开始了普通的一天。
阿依夏木古丽·衣明尼亚衣和往常一样到村旁的服装厂上班。她和村里其他姐妹经过短期技能培训后被服装厂录用,现在厂里120名职工中有25人是来自赛尔克甫村的妇女。
村里妇女经过技能培训,有的去服装厂打工,有的在村里刺绣作坊边学边工作,为以后自己开刺绣店做着准备。
赛尔克甫村是个有着近7000人口的大村。两年前,村里一些年轻人因为没有就业技能,村周围的工厂即使用工紧张都不愿雇他们干活。
“现在村里的劳动力转移基本实现了就地、就近,巴郎子很少有在家闲着的,趁着炎热天气还没来,他们去盖本村其他村民的‘安居富民’房,就算是小工,一天也能赚150元钱,算下来,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赛尔克甫村党支部书记阿合买提·玉素甫说。
2014年至今,鄯善县借实施民族团结“十大工程”中的连心互助工程、就业保障工程、扶贫攻坚工程、致富增收工程,利用农闲时间在该村举办多期就业培训班,参与培训的农民达上千人。
在就业保障工程方面,吐鲁番市按照“一户一工人”目标,实施农村“万人技能培训”工程,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
吐鲁番市委书记张文全说:“实施致富增收工程的关键在于解决就业问题,从实际出发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把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填满,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过好是最终落脚点。”
现代文化点亮群众希望
每周五,高昌区亚尔镇英买力村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都挤满了人,人们在这里乐不可支地观看专题片、文艺片,不时传来笑声与掌声。
谈到文化引领工程实施以来村里的变化,吐鲁番市高昌区文广局党组书记帕尔哈提·买克苏提不禁回忆起他在高昌区亚尔镇英买力村任第一书记时的经历。他说,几年前,英买力村还没有实施“户户通”工程,村民看不到多少电视节目,阻碍了他们跟外界的交流。
现在,通过“户户通”工程,村里的文化大院建起来了,文化项目类竞赛开展起来了,各种活动推陈出新,在欢快的活动中人人都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魅力。
2014年以来,吐鲁番市安装“户户通”10.35万户,实现了“大喇叭”、广播电视、篮球场在村一级全部覆盖,农村文化大院在村民小组全覆盖。
“现在,文化大院里处处欢声笑语,村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生活也有盼头了,村子一下活起来了。”帕尔哈提·买克苏提说。
有些村民为了看懂专题片,主动和汉族群众学习汉语。村民意识到学汉语的重要性,许多村民迫不及待将自己家的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接受教育。
据了解,吐鲁番市2014年已建成31所双语幼儿园,今年计划在全市新建双语幼儿园30所,明年计划实现城乡双语幼儿园全覆盖。
张文全说,孩子的教育跟上了,家庭就有希望,生活就有盼头了。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让人民群众有盼头。这样,群众才会对生活满怀希望,才会对社会和国家有盼头,对国家才会有认同感,各民族才会更加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