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吐鲁番一带一个奴隶换137匹棉布
新疆平安网讯 (通讯员 赵梅)早在1500余年以前,活动在吐鲁番一带的一个名叫康阿丑的商人为了把自己的奴隶卖个好价钱,给一个30岁的奴隶取了“益富”这样一个吉祥的名字,结果,这个奴隶为他换取了137匹棉布。
10月29日,在吐鲁番举行的“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会上,一张名为《阚氏高昌永康十二年(477)闰月十四日张祖买奴券》的契约文书,向人们展现了1000多年前的场景。
笔者在契约文书展览现场了解到,这张契约文书于2004年出土于洋海墓地。石河子大学历史与民族学系杨荣春讲师介绍说,这张买奴券中的买主张祖,可能是当时吐鲁番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康阿丑则可能是活动于当地的粟特商人。
“买奴券上写着,张祖从康阿丑手上买了一个名叫益富的奴隶,这个奴隶年龄30岁,交易价格是137匹棉布。”杨荣春向笔者介绍说,双方在买奴券中还约定,交易完毕后,如果奴隶有人来认领,责任由康阿丑来承担,与张祖无关;如果有人反悔,反悔方则要按两倍价格,即274匹棉布的价格赔偿另一方。
据杨荣春介绍,南北朝时期,人口买卖属正常的交易活动,奴隶主要来源于中亚粟特地区、西域塔里木周边、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甚至战争掠夺。而活跃于这个时期的商人们,为了将奴隶卖个好价格,会给男女奴婢取上吉祥、褒义的名字,再向当地居民推销,比如:“益富”、“绿珠”等,以此来换取丰厚的报酬。
而这些被倒卖的人口一旦沦为奴隶后,就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或成为商品,被商人标价交易。奴隶除了被人赎身,否则将终身没有人身自由。
据了解,为期两天的“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吐鲁番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主办,论坛邀请了国内外60余名专家,专家带来了30余场报告,展示了41件珍贵文书。
责任编辑:黎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