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市吐热汗·斯地克:办起手工刺绣培训基地
新疆日报讯(记者夏青 通讯员周海霞报道)炎炎夏日,记者来到新疆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恰尔巴格村,还没走进吐热汗·斯地克的妇女民族手工刺绣培训基地,就听到里面缝纫机等各种机器的响声。
走进去一看,十几名维吾尔族妇女有的在踩缝纫机,有的在裁剪布料,有的在绣花,近200平方米的大厅里有一种忙碌的气氛。
“村里免费提供了场地,这板房是市委组织部帮助建起来的,她自己置办了9台电动缝纫机,2台锁边机,她们干得很不错呢。”村支书艾力·托合提说。
2012年,这个基地在妇联和其他部门的支持下建起来,吐热汗就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加工各类服装、床上用品、窗帘等,销往新疆各地,年产值超过35万元。
吐热汗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琢磨事、干点事,不喜欢只围着锅台转。从1995年开始,她在香梨园里就是一把好手,育苗、嫁接、果树管理,她都做得特别好。有人到内地去销售香梨,吐热汗不管别人说“女人不能抛头露面”的闲话,也跟着就去了。
就这样,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吐热汗在广州、北京、深圳等地跑着销售香梨,眼界大大地开阔了。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内地的人特别勤快,有一个70岁的老太太还跟年轻人一样跑着做生意,很多人退休以后还打工,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钱。
见过大世面的吐热汗,回来后就给村里的姐妹们讲她看到的事情。吐热汗说:“我们要想生活好一点,在家里有面子,就得想办法挣钱。”
吐热汗的举动,让村里的妇女特别羡慕,只要她回来,妇女们就爱聚集在她家里,听她讲故事。在她的影响下,很多妇女慢慢地也远离了有极端化思想的人,也想通过打工挣钱,可是苦于没有什么技能。
吐热汗知道村里的妇女们都会刺绣和做衣服,想到自己以前自费到乌鲁木齐学过几个月的服装设计,她觉得这是一条好路子。于是她萌生了带领姐妹们做服装和民族刺绣赚钱的想法,得到了州、市妇联的大力支持,被派往义乌、杭州、苏州、南昌等地学习了18天。她更是大开了眼界,决心把维吾尔族传统的服装和现代时装结合起来。
为此,吐热汗平时在街上看到别的女人穿着很漂亮的时装,就用手机拍下来,在家里看电视时也喜欢看时装表演,拍了很多照片。她把村里的妇女组织在一起,平时一边做传统维吾尔族服装和刺绣品,一边琢磨怎么改进传统服装。
吐热汗所制作设计的服装既体现出维吾尔族传统服装的特点,又具有现代时尚气息。比如,艾德莱斯裙中融入旗袍的一些特点,加上印度的一些花纹款式,就变成了特别漂亮的时装,不光是过年过节或表演节目时穿,平时穿着去上班也很时尚。吐热汗还设计了马甲、裙子、西装等很多具有民族服装特点又充满现代风格的时装,经常加入一些欧美国家的款式,年轻人特别喜欢。到她这儿来订做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多。
热沙来提·塔依尔就是一开始跟着她干上这一行的。起初一个月只能挣500元,后来熟练后每个月收入就增加了,现在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达到3000元了。热沙来提说:“我跟着她,就在家门口,可以照顾家里,还能挣3000元钱,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都特别有面子,丈夫很尊重我呢。”
现在,全乡已经有上百人在她这里培训成了熟练工,有70多人从事服装设计加工及刺绣产品批发零售。她自己的基地被命名为州、市“靓丽工程示范基地”,还安排了十几名残疾人就业。
现在吐热汗生产的服装供不应求,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吐热汗说:“下一步我准备注册企业,注册商标,把这些带有维吾尔族元素的时装打造成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