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后继乏人 呼吁愿更多人关注非遗传承

27.07.2016  14:4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汉水流域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昨日,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贯彻实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开展执法检查。记者跟随检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存“后继乏人”隐忧。

据统计,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全市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消费习俗、传统医药等17类非遗资源共计9867项。其中,老河口丝弦、黑暗传、襄阳花鼓戏、老河口木版年画、老河口锣鼓架子、湖北越调等8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刘秀传说、薅草锣鼓、玄门太极功夫等23项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另有83项市级、315项县级非遗项目。

今年87岁的陈义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唯一传承人。走进位于老河口市拦马河社区陈老先生的家,如同走进一座木版年画艺术的博物馆,朴素的客厅里悬挂着他亲手雕刻印制的十多幅木版年画。三楼有一个陈列室,陈列着他苦心珍藏的上百幅精美雕版。

目前,陈义文的孙子陈洪斌接过了爷爷手中的刻刀。他潜心学习,技艺大有长进。虽然木版年画名气很大,政府也做了大量扶持,将它列入当地文化旅游品牌向外推介,联系文化公司帮助外销等,但社会的需求量毕竟有限,木版年画营业额始终不高。

如今,陈义文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木版年画的雕版手艺,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陈氏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困境也是许多非遗文化项目传承的困境。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襄阳的一些非遗项目,如李氏漆器髤饰技艺等,正在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何将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继续发扬光大、破解后继乏人的困局,是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的不是艺不外传,而是没有人愿意学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黄佳呼吁,希望有更多人关注非遗项目,加入到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使这些凝聚着世代匠心的手艺可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