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400名农村妇女变身职业绣娘
新疆日报讯 今年年初,一次美丽的邂逅,使库车的十字绣与中国传统的安绣结缘,也让当地400名农村妇女成为职业绣娘,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一次美丽邂逅,招来一只金凤凰
记者走进国家级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公馆,在龟兹绣馆里碰巧遇见了河南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永丽。她是专程从河南安阳赶过来参加库车第二批“龟兹绣”技能培训班结业典礼的。这是她今年第四次来到新疆、走进库车的乡村。
冯永丽结缘新疆是从今年元月初考察库车十字绣开始的。“我们是被招商引资来的。”她坦率地说,库车独特的招商模式吸引了她,当地各族人民的热情感动了她,援疆企业的责任鼓舞了她。半年间,她经历了由被动受邀到此后频繁到访的变化过程。两个月后的3月6日,她就在库车县乌尊镇启动刺绣产业发展暨安绣技艺培训,速度与效率可见一斑。
“第一次来很好奇。”冯永丽说,在乌尊镇她看到有很多妇女在家做十字绣,一个绣工送了她一件衬衫,“她告诉我,这个花绣了一个星期,这件衣服只卖120元。价格太低了!”
安绣,即河南安阳刺绣,其作品融合书法、油画、绘画等多种中国独有的元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冯永丽说,安绣有一套工艺流程和教学流程,普及后,可以更好地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形成产业化。她说:“安绣技术入驻新疆,会使库车十字绣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当地维吾尔族妇女看我的眼神,让我懂得她们非常渴望这种技术。她们对待我们像对待亲人一样,这种感觉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出来的,我无法抗拒,我们要留在库车。”冯永丽说。
一根绣花针,绣出一条就业路
5月16日,第一批结业的18名“古丽”上班了。她们从200名绣女中脱颖而出,被吸纳为新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正式绣工。
一根绣花针,带着五颜六色的丝线,在绣布上穿插往返,轻巧的技法,犹如优雅的舞蹈。偶古拉姆·阿布都拉和姐妹们穿针走线,一边编织着美丽的图案,一边编织着美好的生活。
在宽敞明亮的环境里上班,月工资1600元,让偶古拉姆·阿布都拉很满足。这位库车县乌尊镇乌尊村的妇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里只有四亩地,丈夫有病在身,她一个人担起了全家的重任。
不仅18名表现优异、技艺娴熟的绣娘成为员工,5月11日,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安绣培训学校与200名绣娘签订了绣品回收协议。她们在家里刺绣,不出家门就可以挣钱,实现了农活刺绣两不误。此后,每逢周二,老师们都会来到乌尊镇,对她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当然,还有许多人正在努力向偶古拉姆看齐。在库车县哈尼喀塔木乡和阿拉哈格镇,另外200余名农村妇女正在参加第二期安绣培训班,她们也希望通过这根小小的绣花针,找到一条就业路。
6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阿拉哈格镇的“龟兹绣”培训班,近百名当地妇女在忙活着自己的绣品。这个培训班6月20日即将结业,她们正在绣制自己的“毕业作品”。
排孜巴格村的玛丽亚姆·热合曼是个快手,今天刚好绣完了一幅作品,作品中有草原、雪山、胡杨等风景。从5月20日开始,这幅绣品她已经绣了半个多月。老师和几个姐妹围了过来,一起点评她的作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观点。
玛丽亚姆已经绣出了自己的感觉,也对这种绣法越来越感兴趣。她说,丈夫是个瓦工,经常在外面干活,家里地少,都承包出去了,两个孩子已经上学,丈夫让她来这里学一技之长。
预计到年底,培训学校受训人数将达到2000人左右。
一根线,串起一片情
来自安阳的培训老师和当地的“村姑绣女”们一起工作,相互学习,结下了难舍的情意。
“老师,好久不见,我们好想你们”“老师,这是我自己绣的,你看看哪里还需要改进”……5月17日,河南安绣职业培训学校的4名刺绣工艺师再次来到库车县乌尊镇,对安绣培训的200名绣娘进行回访指导。
“热孜万古力、米日古丽、阿力米热……”安绣教师、新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闫志强一口气说了很多学员的姓名,一个班50名学员,他都能叫上名来。“每天都有热情好客的学员邀请我们到家里去做客,不去她们就不高兴。到家里吃的东西太丰盛了,馕、抓饭、烤包子、拌面……非常美味。还有学员教我们说维吾尔语,给我们送民族服饰的衬衣,小花帽……我们相互学习,‘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河南安绣职业培训学校副校长宋克航说:“我们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她们培训为初级到中级工艺师,为下一步晋升为高级工艺师打下基础。”
冯永丽的目标更长远。“我们是来打造龟兹绣的。”她说,库车曾是龟兹古国,这里有王府、千佛洞等,是一个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地方,是丝绸之路的要道,还有胡杨林、沙漠等美丽的景观文化,这些是今后要打造的龟兹绣代表作。“通过我们美丽的作品让世人了解龟兹古国,了解新疆,这是必然的。”她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