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圆乌鲁木齐蓝天梦
环境流动监测车在首届亚欧博览会会场周围进行监测。近年市环保局不断打造多元化立体监测平台。
2014年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八一钢铁厂铁精粉密闭料仓。
煤改气工程进展顺利,蓝天的期待梦想成真。
自治区迎来60年华诞,仰望首府天空,清澈深邃的蓝为大庆活动提供了天然的背景。这片蓝天是首府用脚踏实地的辛勤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送给每位市民的礼物。这片蓝天饱含着党中央和国家的恩情,饱含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饱含着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牵挂,也饱含着全体市民追求蓝天梦的期盼。
今天,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起点,乌鲁木齐将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城市环境,为首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倍量空间。
坚定信心排除万难 举全市之力向污染宣战
“乌鲁木齐通过采取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起到了带头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9月14日,环保部城市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在我市检查、指导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工作时作出评价。
曾几何时,乌鲁木齐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尤其在每年入冬后长达6个月的供暖期内,城市上空如同顶着一只“黑锅盖”,雾霾笼罩、空气污浊。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但成为危害民生的“心肺之患”,更成为影响首府乃至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发展。
为消除这个“心肺之患”,自1998年起,乌市启动实施了“蓝天工程”,此后多年亦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成效并不明显。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治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力争四到五年解决好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问题”的奋斗目标。
正面对空前维稳压力的乌鲁木齐并未因此退缩。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郑重承诺“要彻底治理冬季大气污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号召全市上下“痛”定思“痛”,变压力为动力,狠下决心,攻坚克难。
面对底子薄、差距大的现实,2011年,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心,全面启动“创模”工作,明确2015年创建成功的总体目标。
一场规模空前的治污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采用行政、科学、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进行整体攻坚,投入454亿元,实施了以“煤改气”为重点的126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通过“治、气、搬、停、限、控”多措并举,摘掉了多年“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黑帽子”。
2014年,乌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较2010年增加44天。空气质量的改善,无疑为“创模”工作打了一剂强心针,2015年7月11日,乌鲁木齐“创模”顺利通过自治区级预验收。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整治城市环境,空气污染少了,尤其是冬天,空气中没有刺鼻的煤烟味了,蓝天白云也常见了。”说起五年来身边环境的变化,市民武建设竖起了大拇指。
科学治污规划先行 确定“八个一律”治污铁律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开启了新疆科学发展的时代大幕,乌鲁木齐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面是全市上下对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一面是不堪重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与保护的艰难抉择面前,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冬季6个月都污染,只剩6个月何谈发展?全市各族群众生存和健康得不到切实保障,发展成果何谈由人民共享?
市委、市政府以彻底解决重点民生问题的决心,在城市快速发展期,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各领域,创新提出“八个一律”基本方针,即在城市南北风道上一律不摆放高耗能工业企业、一律不上马高排放工业企业,所有工业企业一律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一律不得保留和新建自备电厂,所有燃煤锅炉一律改用天然气,所有中心城区污染企业一律搬迁,所有新建建筑一律实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所有进入主城区机动车一律要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八个一律”治污铁律,贯穿和落实在治理全过程,为大气污染治理快速突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眼前看似乎减慢了发展增速,从长远来看,是大大提升了发展质量,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乌市积极寻求技术支持,与国内顶尖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邀请环保部、北京市环保局专家“号诊把脉”,对首府大气污染防治提出意见建议,先后完成了《冬季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和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精心编制《乌鲁木齐“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包括重点区域防治、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在内的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治污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疏堵结合节能减排 彻底拔掉大气污染的“钉子户”
工业污染源超标排放严重,是乌市大气污染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2010年,仅13家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占全市排放总量的72%和66%。对此,乌市着力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设备等入手,彻底拔掉大气污染钉子户。
“煤改气”工程实施后,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采取土地置换、资金补贴、人员安置等政策,先后完成55家企业搬迁,包括中泰化学西山厂区、天山水泥等在经济发展初期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型国有企业,有效减轻了中心城区排放强度。
抓住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机遇,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逐步完成涉及全市15个行业42家企业51项落后产能项目淘汰。
对全市所有公用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及65蒸吨锅炉按照国家火电行业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全部建成脱硫除尘、脱硝设施建设,对神华神东电力公司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013年底,新疆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苇湖梁电厂关停。现存的红雁池、红二电、乌热电、神东四大火电厂也实施了冬季减半发电量的方案。
全市石化、钢铁、水泥等行业9家重点排污企业按照清洁生产一级标准,全部达到最高治理水平。强化工业园区排污整治推进各类园区节能减排工作,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7个。
一系列举措,使乌市在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的同时,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超额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
釜底抽薪难点突破 坚定实施“煤改气”工程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经过研究分析,2012年以前的乌鲁木齐大气是典型的冬季煤烟型污染,煤炭在城市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达70%以上,且冬季供热及工业耗煤占煤耗总量三分之二以上,只有在控煤、减煤上下功夫,才能彻底解决污染问题。
总结过去开展“蓝天工程”的经验教训,乌鲁木齐破除固有思想,打消重重顾虑,最终决定以实施“煤改气”工程为突破口,下大力气调整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这是背负巨大压力的一战。
2012年至2013年累计投入258亿元,拆除大小燃煤锅炉1.7万余个,新建燃气锅炉960台、1.84万蒸吨,铺设燃气管网250公里,彻底改变了以燃煤为主的供热方式,乌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气化城市。
“煤改气”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共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累计减排污染物23.9万吨,其中减排二氧化硫15万吨、氮氧化物5.8万吨、烟尘3.1万吨。在煤炭运输、存放、使用及灰渣外排全过程的粉尘、扬尘排放的减少就高达10万吨以上,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乌鲁木齐制定了相关天然气输配系统方案,完成燃气输配管线、门站、调压站改造及燃气锅炉房配套管网建设。积极与上游供气单位沟通,落实燃气供应总量需求,健全完善燃气调峰调配运行机制。“煤改气”后,供热成本增加了,可居民的取暖费用并没有涨。这笔钱,都由政府埋单了。仅此一项,政府每年的投入就高达13亿元以上。
为进一步巩固“煤改气”成果,乌鲁木齐在中心城区实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政策,严禁使用原煤。结合实施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工程,分期分片对居民和驻区单位自建的各类分散燃煤小锅炉进行整治,减少低空面源污染,完成2万余台分散小锅炉并网改造,对不能并网的1.7万余台小锅炉全部予以拆除,改用清洁能源。完成绿化建筑和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115.5万平方米、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示范项目4780余万平方米、清洁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24万平方米。推进“电气化首府”建设,大力开发、推广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能耗和污染排放。
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为五大中心建设拓展绿色空间
大气污染治理不是阶段性任务,要实现持续性效果,优化产业结构是长效之策。
乌鲁木齐按照建设面向中西亚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的要求,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进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提升首府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重点,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消费的重要抓手。
目前,乌市初步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经开区(头屯河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区(新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甘泉堡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会展片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南山旅游业基地、城南经贸合作区为主的“六大产业基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2:38:60.8,形成良性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逐步扭转了产业重型化和资源化趋势,为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今,按照国家对乌鲁木齐市的总体部署,全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利用更优的发展环境,不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把市建设成为符合全市人民要求的、宜业宜居、生态优美的城市。
精细管理多措并举 全面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乌鲁木齐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期,每年市政府重点投资项目达到400多项,加之外输型扬尘和道路扬尘,使扬尘污染治理始终面临很大难度,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乌市坚持分类施策,强化除尘抑尘精细化管控。
全市所有燃煤堆场、散装物料堆场的区域全部实施密闭改造,拆除原有的防风抑尘网,建设封闭式专业储煤仓,全市公用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已基本建成,新疆八一钢铁公司建成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的封闭式球型料仓,实现了矿石、煤全部入仓储存。
乌市创新提出“七个百分之百”建筑施工扬尘建设管理要求:全市所有工程建设砂土100%覆盖、路面100%硬化、暂不开发处100%绿化、出工地车辆100%冲洗车轮、拆迁工地100%洒水压尘、散装物料100%密闭运输、施工现场100%围挡。制定完善建筑扬尘控制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
在城市环卫作业中,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购置了十辆雾炮车,对重点路段和施工工地等区域采取高密度洒水降尘;全面整治砂场料场扬尘,关停取缔大型堆煤场52家,有效遏制了城市扬尘污染。
如今不少市民在出门前,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浏览下实时的空气质量状况。近年来,乌市累计投入5.62亿元,用于环境能力建设。环境自动监测站点数量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27个,其中7个监测点与环保部实现直连,全市空气质量监控网络实现全覆盖,为市民提供更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
为降低空气污染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乌市建成2个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建立环境监测预报及应急响应机制。坚守环境执法监管责任,解决了一批污染扰民难点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市民的环境权益。
综合施治根治污染 打好大气污染治理的“组合拳”
为根治大气污染顽疾,乌市坚持齐头并进,同步采取了限车、增容等治污措施为治污熬药解病。
针对机动车辆迅猛增长、尾气污染明显加重的状况,乌市在全疆率先实行黄、绿标分类管理,对全市所有车辆进行环保检测,不达标车辆不予准入。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黄标车”限行和“无标车”禁行政策,目前全市已淘汰相关车辆2.05万辆。同时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新增和更新大批环保公交车,快速建成5条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RT,大幅提高了公共交通分担比例,降低市民对私家车出行的依赖。
改善首府环境,既要“改天”,也要“换地”。乌市近4年的绿化面积,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目前,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07平方米,2013年乌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同时,加大周边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对一号冰川、柴窝堡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生态修复,有效治理和保护了乌鲁木鲁木齐河、水磨河、头屯河、古牧地河和柴窝堡湖等地表水资源,城市周边森林草场封育、湿地保护和生态植被恢复治理工程稳步推进,逐步构筑首府绿色生态屏障。
为了使开展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成为长效的手段,市委、市政府积极架构“绿色价格体系”,实施脱硫除尘、脱硝电价,阶梯水价等一系列措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经济体制保障。
让天空变蓝一直是首府市民的梦想,如今,好梦成真!上半年,乌市收获157个优良天。治污阶段性成效显著,但治污道路是漫长的。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乌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创模攻坚的同时,同步启动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可以肯定的是,追逐蓝天的脚步不会停息,未来乌市将紧紧抓住建设丝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争当新疆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拥有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