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古丽”在社区就业了

10.04.2016  14:49

  

    9日,在康居社区,古丽斯亚·木合买提汗在缝纫民族服装。

     一年前,古丽斯亚·木合买提汗是个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困难拮据。一年后,她与25名境遇相似的失业妇女,在社区工坊就业了。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三个民族的26个“古丽”在缝纫机上找到了希望。
      古丽斯亚重拾生活信心
      4月9日,记者在水磨沟区七纺片区康居社区的“希望梦工坊”见到了古丽斯亚,她正坐在缝纫机前赶制衣服。
        “月初接了500件民族服饰要销往国外,紧接着还有一单加工舞蹈服装的,看来这个月可以多赚些钱了。”古丽斯亚说,这一切都是缝纫机带来的。
      40岁的古丽斯亚以前长期在家带孩子,一家四口仅靠丈夫不到2000元的工资生活,除去日常开销,几乎没有结余,古丽斯亚已有4年多没有买过一件新衣。
        古丽斯亚告诉记者,因为没有钱,过去她很怕出门。“去年春天有一次带女儿上街,孩子看上了一个玩具熊,一看价钱要100多元,我口袋里只有几十元,孩子抱着熊不愿走……
      现在,她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而且工厂和家在一个院子里,上楼工作,下楼回家,也能兼顾家庭。
        每周有一天休息,古丽斯亚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不必再为一个玩具纠结,也会给自己买些漂亮衣裙,镜子里的她也自信起来。
      十个床位变八台机位
      给古丽斯亚带来新生活的缝纫机安放在一间30多平米的屋里,一共有8台缝纫机,墙壁上挂着精致绚丽的衣裙,都出自古里斯亚和姐妹们之手。而这里曾是社区的备勤室。
        2015年4月,兵团军事部和水区残联投入5万元在社区启动了这一扶贫项目,但万事开头难,首要问题就是场地。
      租用场地太昂贵,“原来备勤室有10个床位,大家商量后把折叠床搬进办公室,腾出了一间房子,开始进行培训工作。”社区书记阿不来提·阿不迪斯木说。
        古丽斯亚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有了经费、腾了房子、来了女工,那么做些什么才能让缝纫机动起来?社区主任刘江一直在思考。
      那些日子他总睡不好,去年4月刘江开始为订单奔波。走过大湾的民族服饰加工区,到过仓房沟的T恤加工厂,去过王家梁的工装制作公司,甚至转过会展中心的服装展销会……
        那3个月,刘江不知自己跑了多少路,被十几家商户拒绝,却始终没放弃。他说:“一份工作也许能改变一个家庭,和这个比,我的辛苦算不了什么。
      有志者事竟成,刘江的辛苦有了答案。7月的一天下午,社区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第一单生意来了。刘江说,“300件童装!当时我差点从凳子上跳起来,赶紧跑到楼上告诉古丽们。
        现在,社区与3家企业合作,妇女们加工的产品从半成品,到日常衣裙、帽子、演出服装等,原先只接一些粗浅活儿,现在从加工、熨烫、手工贴片、刺绣到包装,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工钱也番了一倍。
      “古丽们”在这里收获希望
      一台缝纫机改变着古丽斯亚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古丽”也在这里找到希望和梦想。
        古丽努尔·阿依旦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得知社区有个缝纫厂收女工,她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和姐妹们一起在缝纫机前忙碌。
      28岁的古丽努尔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与许多姐妹相似,学历低无一技之长,因腿部残疾,让她的求职之路更不易。
        培训前没有任何缝纫基础的古丽努尔,是厂里最努力的人,来得早走得晚,她总想在这台机器上多花些心思。
      穿线、对边、缝合……古丽努尔一遍遍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却不会让她觉得厌烦,每天离开时,她总会习惯性地把缝纫机再擦一遍。。
        “看着这些布料变成了衣服,想着它们会给我带来收入,我就更有干劲了。”古丽努尔说,就是这台机器,让她有了生活的方向。
      最近,社区与几家企业谈合作,输出劳动力,为更多妇女争取就业机会。古丽努尔想着等孩子大一点,就去企业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缝纫工。
        对于“古丽们”,这不仅仅是个工厂,它还寄托着她们的梦想,所以大家为这间工房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希望梦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