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四个“没有变”客观判断经济趋势 对供给侧改革提出新要求

13.07.2016  01:37
  时隔两年,习近平总书记7月8日再次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座谈会,不仅有权威经济学者出席,其中也不乏著名企业家身影。关于中国经济形势,当前怎么看?未来怎么干?讲话中,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最新判断。多位学者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谈到,此次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形势的讲话,肯定了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并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勾勒出清晰路线。总书记提出四个“没有变”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出客观的判断,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有力、有度、有效”新要求。

   稳定”二字肯定大局:

  四个“没有变”客观判断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平稳”二字形象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并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用四个“没有变”客观地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讲话中,总书记特别指出一个现象,即“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走势。”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谈到,我国有的地区发展充满活力,比如东南沿海和重庆等地,但有些地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些行业和业态前景一片光明,如机器人、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虎虎生风,但像钢铁、煤炭等行业遇到困难。受产业分化的影响,企业分化更是十分明显。他认为,面对这一分化趋势,可以看到,凡是能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就会脱颖而出,就充满了生机活力,就赢得了发展的好势头;反之,如果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就会陷入了被动、彷徨、等待和苦熬。胡敏谈到,在经济分化中改造旧力量推升新力量,在经济分化中推陈出新调整结构,才能不为一时的发展困局所牵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增强定力:

  首次提出“有力、有度、有效”新要求

  自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措施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被认为是高层经济思路上的重大变化。此后,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重要论述。“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在讲话中,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坚定信心、增强定力”,他指出,“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其中,“有力、有度、有效”可以说是对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结构性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战略定力,要认识到这一关过的越早越主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日本在上一世纪70年代就到了换挡期,由于片面地继续追求速度,酿成了上一世纪80年代的泡沫。韩国在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换挡期,由于没有准确把握而是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以致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我们一定要有战略定力,调整好结构,就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注重提升信心、稳定预期。”正如今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为此,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作出清晰的勾画,通过稳定、透明的政策来稳定人们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