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疆现代畜牧业 切实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基础产业之一,是广大农牧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和经济来源,是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新疆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联种植业,下撑加工业,是新疆农业的中轴,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导向作用。随着农牧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改革,畜牧业已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新疆作为全国畜牧业生产基地和五大牧区之一,虽然拥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畜牧业发展较为缓慢,畜牧业产值位居全国第19位,这不仅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已引起自治区党政领导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新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条件与优势
(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新疆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大区,地域辽阔,广袤的草原和绿洲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源禀赋独特而优越。目前,全疆有87个县(市),其中,牧业县22个,半农半牧县16个,农业县49个;从事牧业人口有148.39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3.0%;现有牧场131个;新疆天然草地面积8.6亿亩,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4.6%,仅次于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牧草地面积7.7亿亩,占新疆国土面积的29%。其中,牧草灌溉面积5173.35万亩。
(二)牧草种质资源丰富
天然草场是发展畜牧业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也是牲畜的主要饲料来源。由于新疆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特点和远离海洋内陆干旱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草原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全疆可作为家畜饲用的牧草数量就达2930种,其中:在草地中分布数量大,饲用价值较高的有382种,占牧草资源总数的13.04%。许多野生牧草种质资源为国内独有,合计约有226种,也很有利用价值。优厚的自然条件,广袤的牧草资源,为新疆发展现代畜牧业构筑牢固基础和腾飞平台。
表1 新疆草原类型、面积及载畜量
面积单位:千公顷
类型 名称 | 类别及面积 | 总面积 | 可利用面积 | 标准载畜量 | |||
面积 | 比重% | 面积 | 比重% | 万头/年 | 比重% | ||
草 原 草 地 | 小计 | 1616.03 | 28.88 | 1489.68 | 31.61 | 820.2 | 25.61 |
温性草甸草原类 | 116.6 | 2.08 | 108.62 | 2.31 | 161.0 | 5.03 | |
温性草原类 | 480.77 | 8.59 | 442.25 | 9.39 | 283.79 | 8.86 | |
温性荒漠草原类 | 629.86 | 11.26 | 580.97 | 12.37 | 221.4 | 6.91 | |
高寒草原类 | 388.8 | 6.95 | 5791.36 | 7.58 | 154.01 | 4.81 | |
荒 漠 草 地 | 小计 | 2601.47 | 46.49 | 1985.55 | 42.16 | 560.7 | 17.5 |
温性草原化荒漠类 | 441.85 | 7.9 | 356.63 | 7.57 | 105.97 | 3.31 | |
温性荒漠类 | 2133.19 | 38.12 | 1609.99 | 34.18 | 452.81 | 14.14 | |
高寒荒漠类 | 26.43 | 0.47 | 18.93 | 0.4 | 1.92 | 0.06 | |
草 甸 草 地 | 小计 | 1352.01 | 24.16 | 1211.22 | 25.75 | 1781.34 | 55.62 |
低平地草甸类 | 688.58 | 12.3 | 603.62 | 12.82 | 701.77 | 21.91 | |
山地草甸类 | 287.06 | 5.13 | 265.7 | 5.64 | 666.7 | 20.82 | |
高寒草甸类 | 376.37 | 6.73 | 341.9 | 7.26 | 412.87 | 12.89 | |
沼泽草地 | 沼泽类 | 26.66 | 0.48 | 24.44 | 0.52 | 40.53 | 1.27 |
合 计 | 5596.16 | 100.0 | 4709.89 | 100.0 | 3202.77 | 100.0 |
(三)政策支撑强力推进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战略的实施,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结构调整要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力度,畜牧业生产将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自治区将畜牧业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予以了强力推进。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先后于1996年、2002年和2008年三次召开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两个《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以“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为方向,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导向以畜牧业为主导转变,狠抓现代畜牧业“六大体系”和“五化”建设。2012年,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北疆种植业结构,继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重视并抓好肉类生产,努力增加市场供应量”,在畜牧业发展中取得积极成效,在新疆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凸显,对农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新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既体现在它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在它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具有很强的关联作用,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投入产出系数和行业投入产出乘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行业投入产出效率和对国民经济带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选择这两个指标对畜牧业及其他农业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新疆2007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每五年编制一次,现无最新资料),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得出新疆畜牧业和其它主要农业生产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投入产出系数:
(1-1)
行业投入产出乘数:
(1-2)
式中:
TRCCj—第j部门的投入产出系数;
Xij—第j部门所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和服务数量;
Xj—第j部门的总投入;
HYTRCCj—第j部门的行业投入产出乘数;
HYCCj—第j部门的行业产出乘数。
从农业各部门投入产出效率来看,畜牧业投入产出率最高。根据2007年新疆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农、林、牧、渔各业投入产出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个货币单位的畜牧业中间投入可创造2.6178个货币单位畜牧业总产出(即产值),创造1.6178个货币单位畜牧业增加值,而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每1个货币单位中间投入可分别创造2.3020、2.2732和1.8921个货币单位产出,分别创造1.3020、1.2732和0.8921个货币单位增加值。
表1 农林牧渔各产业投入产出系数及行业产出乘数
产 业 | 投入产出系数 | 行业产出乘数 | 行业投入产出乘数 |
种植业 | 2.3020 | 2.1511 | 4.9519 |
林 业 | 2.2732 | 1.5450 | 3.5122 |
畜牧业 | 2.6178 | 2.1119 | 5.5285 |
渔 业 | 1.8921 | 2.0859 | 3.9468 |
注:根据2007《新疆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从农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带动能力来看,畜牧业部门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根据测算,1个货币单位的畜牧业总产出可带动其他部门1.1458个货币单位总产出,其中带动农业部门0.1573个货币单位产出;而1个货币单位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总产出可分别带动其他部门0.9446、1.3939和1.2596个货币单位产出,其中对农业部门的带动能力分别为0.0043、0.0194和0.0304个货币单位。表明畜牧业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从农业各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率来看,畜牧业的带动效率最高。据测算,1个货币单位的畜牧业中间投入,可诱发5.5285个货币单位的社会各行业总产出,其中:直接创造的畜牧业总产出为2.6178个货币单位,带动其他部门总产出2.9107货币单位,其中带动农业部门产出0.4117个货币单位;而1个货币单位的种植业、林业或渔业部门中间投入可诱发的社会各行业总产出分别为4.9519、3.5122、3.9468个货币单位,其中:直接创造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总产出分别为2.3020、2.2732、1.8921个货币单位,可带动的社会各行业总产出分别为2.6499、1.2389和2.0547个单位,其中带动农业部门产出分别为0.0099、0.0442和0.0575个货币单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根据投入产出系数还是行业投入产出乘数评价,在新疆农业部门中畜牧业部门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带动能力最强,对整个农业部门的带动能力也最强。这主要是因为畜牧业对中间产品需求水平较高,从中间需求方面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因此,为了保持新疆国民经济的供需平衡和产业协调,当中间产品供给能力充足时,应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快速发展。
(二)畜牧业对提高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畜牧业不仅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也有重要的作用。新疆是我国的畜产品生产大区,畜牧业对于农牧民收入的影响较为明显。2012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6393.7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纯收入为553.9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同期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916.58元,其中牧业收入440.97元,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中的比重仅为5.6%,可见新疆畜牧业对提高农牧民收入的贡献作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选择新疆的畜牧业产值与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表2)研究畜牧产值与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表2 新疆畜牧业产值及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年 份 | 畜牧业产值(万元) |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
2001 | 1340236 | 1710.44 |
2002 | 1480382 | 1863.26 |
2003 | 1619823 | 2106.19 |
2004 | 1874660 | 2244.93 |
2005 | 1835206 | 2482.15 |
2006 | 1890700 | 2737.28 |
2007 | 2315097 | 3182.97 |
2008 | 3182256 | 3502.90 |
2009 | 3183730 | 3883.10 |
2010 | 3757905 | 4642.67 |
2011 | 4150000 | 5442.15 |
2012 | 4853719 | 6393.70 |
2013 | 6041994 | 7296.46 |
建立回归模型:
LnY=A+BLnX+u (1-3)
其中:
Y—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X—为畜牧业产值;
B—为畜牧业产值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弹性系数。
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到具体模型及检验参数如下:
LnY= -5.8314+0.9431LnX
Se (2.24) (0.185)
t (-2.6) (5.1)
F statistic:245.1236
R Square:0.9646
Adjusted R Square:0.9606
Durbin-Watson stat:1.6939
结果表明:畜牧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0.943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畜牧业发展对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畜牧业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牛羊肉和奶类在新疆居民副食品消费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60%以上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副食品消费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即使生活在这里的汉族群众也具有相同的消费习俗。牛羊肉在肉食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大,阿勒泰等北疆地区不少农牧民仍有冬宰、冬储的习惯,整个冬天都吃牛羊肉。2013年,全区城镇居民牛羊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量的63.2%,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超过80%;新疆居民副食品消费中牛奶必不可少,2012年,全区牛奶消费量达到人均61.0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
2、牛羊肉价格上涨已成为全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2009年以来,新疆物价年均上涨4.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牛羊肉和奶类价格上涨迅猛。2013年,全区牛肉平均价格为61.3元/公斤,比2009年上涨91.0%,年均上涨17.6%;羊肉平均价格为60元/公斤,比2009年上涨88.7%,年均上涨17.2%;奶类平均价格为元/公斤,比2009年上涨%,年均上涨%。2013年,牛羊肉和奶类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程度超过30%,是所有商品中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影响最大的商品,成为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主要推手。
表5:2009年以来新疆牛羊肉价格情况
单位:元/公斤(加奶类)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牛肉价格 | 32.1 | 35.7 | 39.8 | 43.0 | 61.3 |
羊肉价格 | 31.8 | 38.4 | 44.4 | 49.3 | 60.0 |
3、消费结构的特殊性对新疆居民消费畜产品支出影响比大。因消费习俗和消费结构的不同,按2013年平均价格计算,全国城镇居民消费24.50公斤猪牛羊肉仅需花费807.70元,而新疆城镇居民消费24.10公斤猪牛羊肉则需要花费1217.20元,新疆城镇居民肉类消费多支出409.50元。
可见,畜牧业的发展对提高新疆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对新疆的民生改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表7:2013年新疆与全国城镇居民猪、牛、羊肉消费支出对比
| 全 国 | 新 疆 | ||
消 费 (公斤) | 支 出 (元) | 消 费 (公斤) | 支 出 (元) | |
猪牛羊合计 | 24.5 | 807.7 | 24.1 | 1217.2 |
猪 肉 | 20.6 | 578.1 | 7.4 | 207.4 |
牛 肉 | 2.6 | 154.2 | 6.0 | 367.8 |
羊 肉 | 1.3 | 75.4 | 10.7 | 642 |
三、新疆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一)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2013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604.20亿元,比2009年增长26.9%。全区牲畜年末存栏4502.86万头(只)、出栏3862.06万头(只),比2009年分别增长17.1%和23.2%。主要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3年,全区肉、奶、禽蛋总产分别达到139.26万吨、139.19万吨和28.17万吨,分别比2009年增长20.8%、11.2%和21.4%。
(二)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
草原、农区和城郊并举的畜牧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2013年,全区奶牛存栏371.14万头、生猪出栏515.41万口,分别占全区牲畜存栏和出栏的5.49%和10.58%,比2001年分别提高2.71个和1.24个百分点。牛奶、优质牛羊肉、细羊毛三大优势产业带进一步巩固,猪、禽特色产业区初步形成,2013年,我区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中的牛奶、牛肉、羊肉、猪肉、禽蛋产量分别占全区总产量的85%、83%、83%、90%和80%,比2009年提高20、13、13、5和20个百分点。畜群结构趋向合理,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全区能繁母畜比例达到65%;牛、羊、猪禽的良种率分别达到65%、75%和92%。
(三)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末,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5294个,其中,国家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103家;奶牛、肉牛肉羊、猪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27%、35%和65%,比2009年分别提高1.8、7.5和3.0个百分点。
——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实施天然草地保护、草地围栏、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全区共实施草原禁牧5810万亩、休牧10570万亩、划区轮牧1140万亩,补播改良4274万亩,新建人工草料地105万亩,新建牧草种子基地9.2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比2001年分别提高15%和20%,初步遏制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2011年6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全区已完成草原禁牧面积1.515亿亩,牧草良种补贴面积578万亩,草畜平衡区划5.385亿亩,活体种公畜补贴6.46万头(只),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达27.58万户。
—— 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在国家游牧民定居、国有牧场危房改造和自治区定居兴牧、牧区水利等重点民生工程的推动下,全区牧民定居步伐不断加快,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13年末,全区累计实现游牧民定居18.70万户,占牧民总户数的67.8%,比2009年提高24.9个百分点。自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国有牧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以来,全区开工建设和改造国有牧场职工危旧房8.68万户,对改善国有牧场职工生活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 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通过积极推进牲畜机械化转场工作和建设29座畜牧业防灾饲草料储备库,全区牲畜越冬渡春死亡率连续几年控制在1%以内,初步摆脱了连年受灾、被动抗灾的局面;通过积极启动了自治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有效地增强了畜牧业的防灾减灾能力。
(四)畜牧业六大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有效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先后育成了14个优良畜禽品种,引进了17个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对57个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实施了有效保护建设,建立畜禽改良推广机构954个,建设自治区级种畜禽场70余个,形成年生产种公羊6.3万只、种公牛1000头、牛冻精218.2万剂供种能力。
—— 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建设得到加强。2013年,全区饲草料地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00万亩,全区饲料加工企业达到275家,工业饲料年产量达165万吨,比2009年增长25.1%。
——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实现突破。完成了区、地、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技术支撑、监督执法三类兽医工作机构的分设、更名、挂牌和乡镇畜牧兽医站 “三权归县”工作,累计实施区、地、县、乡四级防疫体系建设项目1730个,建立了1.1万名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全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和监督执法水平明显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全区重大动物疫病平均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重大动物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实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前的2005年相比,2011年全区重大动物疫情起数、疫点数、扑杀数和扑杀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95.45%、80.55%、99.04%和65.43%。
—— 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化,积极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先后建立8个畜牧业科研机构、13个重点实验室(中心)和1452个区、地、县、乡四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达1.6万余名。2005年以来,全区先后实施国家、省部级和自治区畜牧科技项目900余项,取得研究成果320余项,培育畜禽新品种(系)15个、牧草新品种10个,开发兽用制剂20余个,获专利授权15件,出版专著30余部,建立畜产品标准体系19个,冻精配种、胚胎移植、冬羔生产、牧草高产栽培、“三贮一化”等一批畜牧业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2013年,全区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42.8 %和54%,比2009年分别提高1.8和2.0个百分点。
——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末,全区共建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基地16个、年出栏5000只以上肉羊养殖基地32个、年出栏1万口以上生猪养殖基地30个,比2007年分别增加1个、21个和28个。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63家,形成了年加工原料奶190万吨、年分割加工牛羊150万头(只)、生猪20万口的加工能力,比2007年分别增加17万吨、30万头(只)和10万口的加工能力。天康生物和天山畜牧2家龙头企业先后成功上市。目前,全区累计新建及改扩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784个,全区累计创建的国家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达103家。奶牛、肉牛肉羊、猪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27%、35%、65%,比2009年分别提高1.8个、7.5个和3.0个百分点。通过自治区畜牧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畜牧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畜产品市场体系在建设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畜产品批发市场、畜产品优势区产地市场、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实现了畜牧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强力推动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 畜牧业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 我区先后出台《自治区奶业管理条例》、《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自治区实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办法》、《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等4部地方性法规和2部政府规章;制定了《畜牧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等12项行政执法制度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18件规范性文件;全区畜牧行政执法人员达4000余人。
四、新疆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畜牧业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但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基础还相对薄弱,症结较多,与新疆优越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不相称。
(一)畜牧业生产水平提升相对缓慢,建设畜牧业大区、强区任重道远
从生产能力看,多年来,我区牲畜存栏和出栏始终排在全国的6—8位和13—14位。在全国五大牧区中,1978年我区牲畜存栏和出栏均排在首位。到1995年,存栏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越,到2001年出栏也排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到2012年,我区牲畜存栏和出栏仅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54.38%和51.77%。2012年,全区肉类产量位居全国第21位,虽然比1978年上升了4位,比1995年上升了3位,但仍落后于内蒙古自治区6位,产量仅为内蒙古自治区的51.0%。2012年,全区奶类产量位居全国第7位,产量仅为内蒙自治区的14.6%。禽蛋产量位居全国第19位,虽然比1995年上升了5位,但仍落后内蒙古自治区6位,产量仅为内蒙古自治区的47.5%。
从生产效率看,2012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485.37亿元,仅占全国总产值的1.8%,位居全国第19位。与国内部分畜牧业发达省区相比,我区畜牧业产值仅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四川省和山东省的43.4%、21.5%、21.4%和21.2%。与同为西北五省区的陕西省也相差20%以上。
从畜产品供给能力看,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以牛羊肉为主的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供给相对偏紧、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穆斯林群众肉食供给的压力不断加大。2012年,新疆肉、奶、蛋人均占有量分别为60.1公斤、61.0公斤和9.1公斤,分别位居全国第21位、第7位、第19位,除奶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4公斤外,肉、蛋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公斤和12.0公斤。2012年,新疆牛羊肉平均价格分别比2009年上涨80%以上,牛羊肉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南疆地区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二)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基础建设依然薄弱
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低,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对滞缓。虽然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财政以及各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畜禽的规模养殖水平快速提高,比例达到35%以上,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仍然低近15个百分点,比内蒙古自治区低20个百分点。畜产品生产仍以小规模、低水平散养为主,生产经营粗放,标准化水平不高。
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完善,牛羊良种化水平偏低。同为草原畜牧业大省,我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比,牛羊良种化率相差2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在肉羊生产方面,全区现有的良种羊群体中,专用肉羊所占比重还不足1%。
三是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和人为过度利用、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全区草原不同程度的出现退化沙化现象。2011年,全区牧区人工饲草料地保留面积仅为300万亩左右,每个标准畜占有饲草料地仅为0.1亩,远不能满足冷季舍饲的要求,直接影响到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落实以及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受饲草种植比比效益低的影响,农牧民发展饲草料种植积极性不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后,全区草原牧区需转移700多万牲畜,饲草缺口达600多万吨。同时,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行动计划,需新增饲草供给量700多万吨,仅此两项饲草缺口就在1300多万吨。此外,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广大牧区中能够通行大型机械转运牲畜的牧道仅占35%。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牲畜药浴池、剪毛棚、配种站等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大都年久失修,需要修复新建。
(三)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持续发展能力仍显不足
一是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能力弱。目前,全区原料奶年加工量仅有60万吨,加工率仅为22.22%,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差50个百分点以上。全区70%以上的原料奶主要用于加工奶粉并销往内地精深加工,对内地市场依附性较大;全区肉类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5%,出口、出疆的牛羊肉80%以上为冷鲜肉,增值十分有限。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区国家级畜牧龙头企业仅为7家,而内蒙古自治区达到了16家,像伊利、蒙牛、草原兴发、鄂尔多斯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我区还没有1家。
三是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企尚难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我区现有畜牧养殖合作组织1708家,不仅在数量上与四川省的7321个、山东省的9000个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5679个差距巨大(见图23),对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辐射带动力也相对较弱。
四是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截止2010年,我区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只有18个,而山东省为180个、四川省为455个,新疆独特而优越的绿色畜产品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五是国有牧场改革和生产经营面临着诸多困难。作为新疆传统的规模畜牧业生产企业,受体制关系不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和职工负担比重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出现经济效益低下、人才流失严重、职工生活相对贫困、后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卫生任务艰巨
一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5742.2公里,对外开放口岸17个,周边国家动物疫情复杂,加之国内、区内病原污染面大,病毒变异加速,使我区动物疫病防控面临“外防内控、腹背受敌”的困境。我区是家畜布病、结核病、包虫病三种主要人畜共患病的老疫区和重度流行区,近年来畜间、人间的人畜共患病监测阳性率呈逐年回升趋势,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这些都对我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地方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地、县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机构设置不完善,现有机构设施设备落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监管和检测经费得不到落实。
三是畜牧业科技体系支撑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缺乏高新技术成果示范与转化平台,产学研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畜牧业科研队伍相对薄弱,缺乏“领军型”专业人才;畜牧业科技培训师资不足,缺乏适用培训教材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教材;畜牧业科技推广和标准化工作滞缓。2013年,我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2.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特别是秸秆等农副产品加工利用技术推广与内地省份差距尤为突出。江苏省海安县在没有1亩天然草场的情况下,通过推广高床养殖和秸秆颗粒饲料,山羊的养殖量在3年内从40多万只发展到近100万只。而我区每年170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只有40%进行了养殖转化,很大一部分被抛撒和焚烧。
四是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水平较低。全区现有畜产品批发市场和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754个,但大都是区域性的,功能单一、辐射面小,难以担负起畜产品大流通的重任。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底子薄、基础差、自然环境约束、体制机制不顺等客观因素,也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强、开拓创新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主观问题。集中体现在畜牧业投入不足。从农牧民投入能力看,据统计,2012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6393.68元,比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分别低15.0%、32.3%和16.0%,自我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从财政资金支持看,近年来国家、自治区不断加大对畜牧业投入力度,2011年中央和自治区级财政投入新疆畜牧业的资金达到了41.7亿元(含自治区财政投入9.55亿元),但大部分为草原生态保护资金,畜牧业生产性投入仍相对较少。由于新疆地域辽阔,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推动畜牧业加快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从畜牧业金融支持看,由于商业银行准入门槛高,现有金融产品期限短、利率高、额度小,加之养殖户合规可抵押物较少,办理畜牧业贷款的难度较大。据统计,2011年全区新增贷款余额为1300亿元,而畜牧业贷款总额还不足60亿元。目前,国家实施的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仅涉及到能繁母猪、奶牛和藏系羊等地方品种,肉牛、肉羊等畜种尚未纳入国家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此外,在政策执行方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养殖用地、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落实,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农牧民和企业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五、加快推进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当前,新疆畜牧业正处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旺盛的畜产品市场需求,为畜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不断加强的各项工程建设,为畜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支牧惠牧政策,为畜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综合分析,新疆畜牧业已具备了后发赶超的条件和能力。今后一个时期,应进一步围绕“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两大方向和产业化经营、饲草料保障、科技支撑服务、畜禽良种繁育、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六大体系”建设,针对当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以转变方式、调优结构、创新机制、科技进步为突破口,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建设畜牧业大区、强区的目标早日实现。
(一)始终把发展现代畜牧业放到突出位置全力推动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从领导力量、组织保障、政策措施上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要强化政府责任和部门间协作配合,确保国家和自治区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在全区切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和氛围。
二是把握好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要突出农区畜牧业发展。逐步把畜牧业生产的重心由草原牧区转向农区和牧区定居区。要着力促进农林牧相结合,加快建立农林牧生产区域联动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和行业利益的阻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对畜牧业产业比重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坚持围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针对当前农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尽快研究出台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切实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12〕21号)精神,以保障和改善农牧民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保护、建设和利用并重,在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抓好重大草原生态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和牧民定居后续产业,促进牧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统筹社会各层面、各环节力量,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加快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保供给为重点,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一是启动《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肉羊产业发展。在组织实施好新疆新增肉羊行动示范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快启动《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紧密围绕关系肉羊产业发展的肉羊高效增产、游牧民定居肉羊圈养舍饲半舍饲、饲草料供给保障工程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力争四年内实现新增出栏肉羊1000万只,增产25万吨羊肉的生产能力建设目标。积极学习借鉴江苏省海安县肉羊高效养殖经验,加强人员培训,开展高效肉羊养殖技术配套示范,建立全舍饲肉羊养殖模式,加快提高肉羊综合生产能力,缓解我区牛羊肉供给偏紧的矛盾,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将自治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饮用奶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予以强力推动。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学生饮用奶计划”全区覆盖,促进少年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奶业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猪禽产业发展。扶持猪禽良种原种场、扩繁场建设及南疆地区和牧民定居区养禽业发展,缓解区内牛羊肉供给偏紧的局面。着力打造无公害和绿色猪禽品牌,形成稳定的出口、出疆能力。
四是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实施好国家和自治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的同时,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牧企业、养殖大户新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逐步解决畜禽养殖规模小而散的局面,形成集中连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新格局。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全面落实自治区养殖场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优惠政策,简化养殖场(小区)打井、用地、环保审批手续,将养殖小区道路建设纳入乡村道路建设规划,给予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争“十二五”末,全区新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00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5%以上。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区域融合和兵地融合,有计划地在呼克公路、乌伊公路沿线等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千万只家禽、百万口生猪、十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完善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建设,发挥畜禽养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提高畜产品供给水平。
五是大力扶持马产业发展。加快启动实施《新疆马业发展规划》,以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为抓手,推进建立现代育马体系和现代马匹性能测定及拍卖交易体系,促进现代马休闲文化产业和马体育竞技事业发展。
(三)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是加快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和养殖企业从疆外引进优质高产生产母畜,积极推进能繁母羊、生产母牛政策性保险工作,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区牛羊能繁母畜比例取得较大的提升,增强牛羊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广牛羊高频繁殖、短期育肥出栏等技术,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加农牧民养殖收益。
二是着力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以“畜禽良种工程”为载体,以国家良补政策为引导,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畜禽种源生产、良种推广、监督检测、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提高群体质量,增加个体产出效益。积极引导种畜场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提高供种能力和水平;支持区内种羊场从国外进口专用肉羊品种,为肉羊产业加快发展提供支撑。力争到“十二五”末,牛的良种率提高到75%以上,羊良种率提高到80%以上。
三是启动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定居点集中连片优势,大力推行“牧繁农育”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行草畜一体化经营,支持牧民以草场、土地、牲畜折价入股成立草畜联营合作社,扶持建设一批以牛羊养殖育肥、特色养殖、饲草料种植等为主的,产业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绿色高端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牧区70%以上牲畜实现冷季舍饲。
四是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快制定《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3—2020年)〉实施方案》,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家畜布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和常见动物疫病监测及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利益保障长效机制,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建立独立完善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支持重点地(州)、县(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
五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探索推行企业集中开发建设、农户分散承租经营的模式和企业与农户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模式,鼓励和扶持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畜禽营销大户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养殖合作社等,不断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养殖合作组织创立自有品牌,开发和应用畜牧业生产新技术、新机械、新设备,提高生产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四)加快推进“三个一千万亩”工程建设,保障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一是依托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落实,通过围栏、补播等措施,在牧区保护性建设1000万亩优质草场;利用土地整理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沙化草原治理工程和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对现有低产田和撂荒地等进行改造收复,在农区恢复性建设1000万亩饲草料地;依托自治区27座牧区水源骨干工程等牧区水利和定居兴牧工程,在牧区开发性建设1000万亩人工草地,确保草原牧区“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二是结合自治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导和支持农牧民对坡耕地、旱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建设饲草料地,鼓励农牧民利用调减的经济作物面积发展高产牧草种植;积极探索饲草料种植直补政策,对农牧民发展饲草料生产进行扶持。大力推行多熟制、草田轮作、农草间作、林草间作等高效种植技术,多形式发展饲草料生产,提高饲草料生产能力。
三是扩大农作物秸秆及饲草料收储加工转运机械农机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着力推广秸秆“三贮一化”和秸秆颗粒配合饲料技术,努力提高秸秆、饲草转化利用率,力争到2015年全区秸秆加工饲喂率达到65%以上。
四是鼓励农牧民合作组织、涉牧企业在交通便利、草料资源丰富区域建设饲草料交易市场,促进饲草料集中交易和跨区调运,增强区域平衡调剂能力,缓解区域性饲草料短缺、价格偏高的问题,提高饲草料资源的利用率。
(五)强化科技兴牧工作,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水平
一是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养殖企业联合开展畜牧业生产技术配套组装的研究,扶持畜牧业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和培训基地建设,结合畜牧业实用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快畜牧业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内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积极推进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研究与咨询、畜牧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草原保护与利用、动物防疫与公共卫生安全、现代畜牧业发展人才培养与支撑、特色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为现代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多语言文字畜牧业实用技术教材资料的编印和各类畜牧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加快普及畜牧业科学技术和科技知识,提高广大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六)积极创新,为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畜牧业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协调商业银行扩大养殖货款额度,延长养殖贷款期限,将养殖户棚圈、土地及参保基础母畜纳入抵押范畴,并提高抵押物估价的比例,降低养殖户和企业的贷款门槛,增强贷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支持养殖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组织单独或联合建立畜牧养殖贷款担保公司,通过联保增信解决养殖户有效抵押财产不足的问题。认真做好自治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不断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和种类,多措并举,减少畜牧业经营风险。
二是加快推进国有牧场改革和发展。对一般性的牧场加快撤场建乡并乡,纳入农村或城镇社会化管理;对重点种畜场和良种场,核定事业单位编制,从资金上、技术上予以支持,强化种畜培育、新品种推广等社会公益性职能;对有一定生产规模、资源优势、经济特色和品牌产品的国有牧场,采取强优联合、内外结合的形式,走公司化、集团化、股份制的路子,优化重组,做大做强。
三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有效抵御畜牧业市场风险。加快推进自治区畜牧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自治区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