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麦里保护区停止一切旅游开发活动

15.03.2016  14:21
  2016年,蒙古野驴和普氏野马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下称“卡山自然保护区”)有望恢复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分区。

  日前,记者从新疆人民政府网上获悉,新疆人民政府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决定》(下称《决定》),显示新疆将恢复卡山自然保护区面积和功能分区,停止已撤销的第6次调整区域内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停止保护区内旅游开发活动,对前5次已调出但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部分区域重新划入保护区进行保护。此外,将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停止保护区内旅游开发活动,积极采取生态恢复措施,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

  《决定》还显示新疆将组织区内外专家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存栖息环境等情况进行详细科考,综合评估园区建设、石油开采、公路和铁路等开发建设对野生动物及栖息地造成的影响,对保护区范围、功能区划进行科学论证、精准划定,制定出长期保护发展规划。

  同时,还将拆除保护区内阻碍野生动物迁徙的围栏和围网等设施,在卡山自然保护区内动物迁徙通道两侧、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人工饮水点,在卡山自然保护区昌吉管理站和阿勒泰管理站管理区域,分别建设1500亩野生动物救护饲草料基地,在重点保护区域建设冬季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站)。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将布设符合野生动物迁徙要求的廊道,已划定的产业园区周围要建立生态恢复区,建设生态迁徙走廊。在牧民越冬放牧地与野生动物的冬季栖息地重叠区域,采取禁牧措施。

  此外,新疆将尽快出台《新疆维吾尔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将其列入2016年地方性法规出台项目立法计划。

  【继续阅读】

  10年内保护区面积削减近三分之一

  卡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4月8日,位于北部准噶尔盆地,地跨奇台、吉木萨尔、阜康、青河、富蕴、福海六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自然保护区。

  据介绍,该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种类288种,其中鸟纲38科220种,哺乳纲15科52种,爬行纲4科12种,两栖类1科3种。在保护区内,繁衍生息着新疆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金雕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我国重要的马科动物栖息地,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其中,普氏野马原产于准噶尔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保留着“始祖马”基因的珍稀物种。但由于人类过度捕杀和经济活动的干扰,迫使野马的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曾在20世纪中叶野外灭绝,存活的普氏野马都被圈养。

  经过多年的保护,卡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普氏野马数量从无到有,经过野放后,由2001年的26匹增加到2015年的145匹,形成17个种群。尽管如此,普氏野马在全世界仍仅存1000余匹,新疆境内野放和圈养的普氏野马仅300余匹。此外,蒙古野驴的数量也由1981年的400多头增加到如今4000多头。

  据了解,过去10年内该保护区面积接连6次遭到调减。经过去年2月16日的第6次调整,保护区的面积由1982年的1.8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2825万平方公里,削减面积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