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州60年社会发展观察:阳光照亮青色草原
9月8日,20多位台湾客商,在讲解员小李的引导下,来到坐落在新疆博州博乐市繁华中轴线上的金水桥,气势磅礴的“八塔望柱”,吸引客商们驻足仰望。
“‘八塔’象征着历史上博尔塔拉蒙古族‘八旗’勇士勇猛善战、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塔尖高1954毫米,主塔高7.13米,切合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州庆日——1954年7月13日。”随着小李的讲解,台湾客商们走进这个蒙古语意为“青色草原”的美丽地方。
记忆擦亮昨日的足迹,岁月映照今日的辉煌。当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迎来60岁生日时,跃动的一个个生动画面,一组组鲜活数字,凸显出一个甲子时间内,博尔塔拉如何从“青色草原”,发展变化成魅力之州、和谐之州、幸福之州、希望之州。
闫·阿尤西老人眼中的昨天与今朝
9月6日,记者来到博乐市青得里大街政协家属院,走进一座爬满青藤的小二楼,见到83岁的退休干部闫·阿尤西老人时,他正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体育赛事。
“我是蒙古族察哈尔八旗第10代,250年前我的祖先从张家口来。”老人翻开一本旧相册缓缓地说。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两次从张家口外调2000名蒙古族官兵西迁戍边,移驻博尔塔拉和赛里木湖一带,轮换驻守21个卡伦。250年来,蒙古族官兵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坚决反对分裂割据,英勇抵御外侮,捍卫了国土的完整。”闫老将目光从相册移开深情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博尔塔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历史的见证者。”
老人还记得,60多年前在伊犁师范学校上学时的情景。那时候没有车,从博乐到伊犁坐马车,环绕赛里木湖翻越果子沟,200多公里的路要走上五六天,每年寒假搭马车回来,到家时人都快冻成冰疙瘩了。他感叹如今交通四通八达,乘汽车去伊犁三个多小时就到了。
说起大变化,老人嗓音提高了:过去博乐哪像一座城市,到处尘土飞扬,没有像样的道路,污水横流。前几天,儿子开车拉我去转了转,看得人都傻了眼,河水绕城、绿树遍地,博尔塔拉大桥像一条白色的哈达飘浮在河面上,景色如画呀。
正如老人所看到的一样,博州最大的变化就发生在这几年。三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政府投入逾百亿元实施河道治理、景观改造、绿化亮化、道路扩建、小区配套。博河风光带上造型各异的九座桥与碧水交相辉映,“三库一湖两园”的迷人风光如同一幅长卷徐徐展开,构勒出清新秀美、舒展大气、水系环绕、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城。
到2013年底,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6.7%,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86%;建成区面积由22.86平方公里增加到30.5平方公里。
水韵之城、森林之城、生命之城,城城关乎民生。
与此同时,政府拿出23.8亿元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改善了23350户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马背民族放下羊鞭进了城,这是最大的变化。” 闫·阿尤西老人显得十分兴奋。3年前,温泉县扎勒木特乡牧场蒙古族牧民余加下山进城住上楼房。现在,余加的300只羊找人代牧,自己一个月拿着1500元退休金。“过去在草原上,赶着牛羊唱牧歌助兴;现在进了城,到广场看节目跳舞,才是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