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新貌丨村里有条小微企业孵化街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加孜拉·泥斯拜克
“我们现在每天生产近一吨的玉米面粉,但还是不够卖,厂子还是小!”4月29日,在和田地区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沙金面粉厂里,厂长图尔荪麦麦提·萨迪尔苦恼地说。
事实上,这个面粉厂半个月前才因为厂子不够大而搬到现在的位置,新店铺占地250平方米。
“不过我现在不着急扩大厂子了,我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品种类。”图尔荪麦麦提说,现在的消费者更追求健康饮食,我已经和伊犁黑小麦的种植户谈好合作,以后要新增黑麦系列产品。
图尔荪麦麦提踌躇满志地规划着面粉厂的发展。这个于2021年4月才成立的面粉厂现在每个月给他家增收15000多元,还带动了5位村民就业。而在2年前图尔荪麦麦提还在种不到5亩的地,加上务工每年收入四五万元。
而面粉厂只是乌尊艾日克村“小微企业孵化街”上的企业之一。
乌尊艾日克村,是一个面积只有1500亩的小村庄,全村300多户1700多人人均只有0.5亩耕地。
不能在地里刨金,如何让村民富起来?
从自治区信访局派驻乌尊艾日克村第一书记吾肉孜阿力·哈西哈尔巴依到现在接续的第一书记朱宏刚,他们都将孵化小微企业作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法宝”。
阿克萨拉依乡佳美扫把制作中心成立于2019年,经过近3年的发展,已经从生产单一的高粱扫把发展到生产竹子扫把、扁丝扫把等10多种产品,每个月营业额达10多万元,带动65位村民就业增收。
布萨伊普·亚森从建厂就一直在这里上班,现在她已经是厂里的骨干,每个月收入4000元。
“在和田、喀什、阿克苏都能看到我们制作的扫把,尤其是扁丝扫把,因为扫地不扬尘,很受市场欢迎。”布萨伊普说。
今年,该扫把制作中心购买了能制作塑料扫把的设备,未来还计划把扫把制作成旅游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员工挣更多的钱。
乌尊艾日克村还有糖稀厂、冰食品加工厂、糕点加工厂、米粉厂、粘鼠板厂等13家企业,带动全村600多人就近就地就业,占全村总就业人员的86%。
2021年下半年建成的墨玉县红万家灯笼制造有限公司是目前村里最年轻的企业,截至目前已制作1万多盏5种型号的灯笼,成功打开了周边市场,2021年销售收入达60多万元。
记者走进这里,看到10位妇女正在忙碌,有的在制做灯笼骨架、有的在用缝纫机缝灯笼外罩,有的在制作灯身……
30岁的阿丽玛萨伊普·胡达拜尔迪正在给一个大灯笼贴金边。“我喜欢这里的工作,能按时上下班,方便照顾孩子们,而且干得多拿得多,我是我们这里动作最熟练的。”阿丽玛萨伊普笑着说。
【现场快评】
一把扫把的智慧
许庆光
石榴云/新疆日报“南疆新貌”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佳美扫把制作中心,一下子被村民们一丝不苟给高粱扫把整形的场景吸引。该村第一书记笑着说:“别看这小小的扫把,里面的智慧大着呢。”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让产业发挥带动就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效益,首先要选准产业。“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走访中发现乌尊艾日克村村民有编草席的传统,而且南疆农村对扫把的需求量也大,于是决定成立扫把厂。经过几年发展,扫把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直接带动50多人就业,效益越来越好。小小扫把厂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产业,不能拍脑袋、想当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调查研究,如此产业才能落地生根、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产业发展起来了,产品有无特色决定着能否在市场上立足。扫把厂起初生产的扫把没什么特色,都是普通的高粱扫把。后来,扫把厂根据维吾尔族群众喜欢鲜艳颜色的特点,把扫把染成了红色,结果一把扫把可以多卖两元钱。同时,结合南疆风沙较大、扫地易起静电的情况,扫把厂用纤维丝制作扁丝大扫把,结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小小扫把厂的发展启发我们,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敏锐把握市场需求,多点创新意识,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下功夫,方能持续赢得市场青睐。
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扫把厂采取“村级主导产业+党小组+贫困户”的发展思路,赚的钱一部分给村民发工资,一部分给经营者扩大再生产,还有一部分作为集体收入发展村里的公益事业。乌尊艾日克村第一书记告诉笔者,目前这一阶段对扫把厂实行“放水养鱼”,尽可能少收租金等费用,让扫把厂有资金往大里做,带动更多人就业。小小扫把厂的发展说明,树立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竭泽而渔、不搞“吃干榨净”,才会让产业更可持续、让各方有更多收益。
“凡是让村民挣钱的事,我们都要干,想着办法干”,乌尊艾日克村第一书记的话让笔者动容。有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有让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好的智慧,相信一定能在南疆大地上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