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霾路有多远? 产业布局一盘棋 联手治污方见效
◆本报记者周迎久
污染源是否减产,洒扫能否到位,工地裸露土地是否苫盖……包括雾霾在内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京津冀联手治污的提案数量增多。“空气没有行政区划,应对雾霾必须群防群治。”这成为来自河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共同心声。
化解过剩产能 推动产业升级
“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发以来,到现在还不到两年时间,但治理雾霾所取得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去年年底的‘APEC蓝’,再次说明雾霾不是不可战胜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表示,河北省通过环境治理、环境标准的提升来倒逼企业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
陈国鹰介绍说,河北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偏重,钢铁、水泥等本身是耗煤大户。“河北省从压减过剩产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等6个方面采取了系列组合拳,成效很明显。2014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12%,超额完成了国家给河北省下达的4%的目标,PM10降低了13.2%,特别是二氧化硫降低了25.7%,今年1至2月份,PM2.5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1%。”
“生态环境在协同发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大气环境治理,各自为政,独立治理,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陈国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要先行,三地要尽快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执法。在京津冀主体规划出台后,还应该专门制定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细化协同治霾措施
“京津冀协同治霾不仅要联手治污,产业布局也要一盘棋。”全国政协委员、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认为,京津冀产业布局不合理也会影响治霾的成效。
“目前,治霾要区域携手、联防联控已成为京津冀的共识,但联防联控的具体措施还有待细化。”何香久表示,京津冀的信息共享不应仅是监测信息,还要有污染源信息等。他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已初步建立,确定了重污染应急、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
“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协同治霾还需要有更多更具体的措施。”他建议,建设污染源排放、执法等与污染治理有关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发现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且对区域影响大的污染源,以便三地集中技术、财力共同治理。“还可以出台更具体的举措,比如工业污染源应急停产限产时,可以通过区域协同,让上风向的地区多限一点。”
“京津冀协同治霾不能停留在联手治污上,还要拓展到区域产业布局上。”何香久说,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成效,为了更有效治霾和巩固治霾效果,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应该“一盘棋”。北京不仅要把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转移出去,还要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教育、医疗、科学等公共服务分散到周边地区,使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有“退”有“进”,直接承接北京的非核心功能,这样才能实现河北省的产业升级。
治霾还需坚持全面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卫昌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昌说,在我国北方农村,散烧煤一直是冬季供暖的“主力”。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农村约有1564万户农户,年耗煤约4000万吨,燃煤排放二氧化碳7440万吨、二氧化硫40万吨、粉尘43万吨,而使用洁净型煤,至少可减少污染物排放70%以上。但是,由于没有制定用于农民购买洁净型煤的补贴政策,再加上农民原始的燃煤习惯和传统意识,导致大部分农民还是觉得使用洁净型煤不划算。
刘卫昌建议,有关部门和型煤企业在加大宣传的同时,还需要出台激励农民购买和使用新型燃料的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在洁净型煤生产、燃烧方式和清洁燃烧炉具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提高洁净型煤及其炉具的质量。相关部门还应结合当地煤源情况,制定地方强制性散烧原煤及制品的质量标准,对供应农村地区的燃煤实行定点、定质、定向管理,斩断劣质散煤的供应。
“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雾霾困局。”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河北省主委卢晓光坦言。据测算,全年外受电量达1000亿千瓦时,可减少标煤消耗3400余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500余万吨、二氧化硫4万吨。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核准已纳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榆横—石家庄—潍坊特高压交流工程,满足电力需求;国家有关部门应将张北—石家庄—南昌特高压交流工程纳入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并尽快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满足张北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开发外送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