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冬”提升乌鲁木齐县冰雪知名度

04.02.2016  11:03

   ——访乌鲁木齐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伟   

  

  李伟  

  

  冰雪爱好者体验乌鲁木齐县冰雪特色项目——攀冰(图片均由乌鲁木齐县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王丽娜)一场冬奥会令俄罗斯小城索契名扬世界,同样,一场“十三冬”也让乌鲁木齐县闻名全国。这对乌鲁木齐县今后的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2月3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乌鲁木齐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伟。

  “在乌鲁木齐县推进南旅基地和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步伐中,‘十三冬’犹如一场东风,会进一步加快把乌鲁木齐县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运动休闲度假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核心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步伐。”李伟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记者:“十三冬”为乌鲁木齐县带来了什么?

  李伟:“十三冬”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来首次承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赛事,主场馆就建在乌鲁木齐县。在为期11天的赛事中,我们向全国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同时这场赛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

  起初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职责是做好服务保障、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此次通过国内外的媒体,让外界知道,乌鲁木齐市还有一个拥有丰富冰雪资源的乌鲁木齐县,极大提升了我们县域内的冰雪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记者:为什么说“十三冬”对于乌鲁木齐县来说是一场东风?

  李伟:乌鲁木齐县是乌鲁木齐的一个百年老县,距离乌鲁木齐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且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率高、旅游资源丰富,是天然的“大氧吧、大空调、大暖炉”。在“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第五大产业基地就是南山旅游产业基地。众所周知,旅游产业对于乌鲁木齐县来说,就是支柱产业。我们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和谐稳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建设乌鲁木齐县,打造旅游产业。

  相对于中心城区来说,这里有6万多农牧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牧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但从2013年确定冬运会的主场馆冰上运动中心坐落在这里开始,乌鲁木齐县的发展就翻开了新的一页:两居工程、气化南山、供排水工程、水板大桥、S116线、十二连湖、智慧街等一批含金量高的基础设施建成,从2014年开始,我们还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迎冬运”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

  从此次赛事中,我们看到,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农牧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现在赛事结束了,回过头看,这场赛事对乌鲁木齐县的发展也会是倒逼式的——必须改变。看到这样的机遇,农牧民会自主地去提升自我素质,会提升农家乐的档次,去转变观念,否则落后就无法适应发展,就没有收益。

  记者:目前乌鲁木齐县现有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李伟:乌鲁木齐县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品种优、分布相对集中,旅游资源占全市旅游资源的60%以上。目前,全县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旅游风景区(点)15 处,其中,冬季旅游资源的5S旅游滑雪场 1 处,4S旅游滑雪场1处,3S旅游滑雪场1处,2S旅游滑雪场2处,S旅游滑雪场1处。规模以上农(牧)家乐345家。此外,我们还有全市唯一的5A级国家旅游景区。

  记者:未来,乌鲁木齐县如何借这场“东风”来发展?

  李伟:“十三冬”带给我们的影响不能用一个数字、一个指标来描述。现在,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自治区还是国家层面,通过这场赛事都关注到了乌鲁木齐县这块宝地,关注到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我们现在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保护好现有的资源。

  据我所知,比赛刚一结束,各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运动员训练基地都瞄上了我们的冰上运动中心,都有意向申请把这里作为冬季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基地。这样一来,我们的基础设施、我们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当地的农家乐都会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与这一切相匹配,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相应地转变。

  其次,国家提出3亿人上冰雪,乌鲁木齐县则是一个起点。乌鲁木齐县现有19所中小学,其中11所学校是自治区冰上运动示范学校,这为培养新疆冰雪运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未来五年,乌鲁木齐县将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旅游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全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完成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水西沟冰雪主题公园规划和重点景区绿色旅游规划,提升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