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查老地名 地名混乱需建“家谱”

06.01.2015  18:43

  2015年新年伊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活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距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近三十年之后,地名及其背后的地名文化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北京,老地名的消失速度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几乎同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身后,是一个个老地名渐渐消失的背影。

  能否通过普查挡住北京老地名齐步跑进历史的步伐?对此,公众的期待很高。弘扬地名文化,留住历史在这座老城铭刻的印记,让一个个的老地名不再变成历史,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北京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由市规划委和市民政局共同牵头组织实施普查。“调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需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审议重要地名命名和更名,审定普查成果等,因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委,负责处理相关信息。”相关负责人透露,普查工作将一直持续到2018年6月。

  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此次普查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普查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2个门类,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

  与国家1:50000的普查要求相比,北京的精度要更高一些:城区1:2000,郊区1:10000。据市规划委综合业务处副处长郭健介绍,通过对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的普查,争取给北京的地名来个全面的大摸底。

  “普查任务主要是查清地名的属性信息和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对有地无名的重要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郭健透露,在此基础上,北京将建立完善市区(县)两级区划和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资源的信息化服务建设,组织开展标准地名的图、录、典、志等出版物的编纂工作,并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那些改了名字的老地名和名存实亡的老地方

  记者日前探访了多个已经或正在消失,经历多次更名以及有名无实的老地名,希望能简单勾勒出北京老地名的生存现状。

  ■东北旺、西北旺(原名西北望和东北望)

  东北旺和西北旺这两个地名,据说都是从杨六郎那儿来的。东北旺和西北旺,最初叫东北望和西北望。当年宋辽开战,佘太君带领几个儿子在居庸关的金沙滩摆开战场。杨六郎跟辽兵大战,佘太君在百望山看儿子打仗。杨六郎一会儿打到东,一会儿打到西,打到唐家岭,佘太君看不着了。于是留下了几个地名,佘太君往东望的地方叫东北望,往西望的地方叫西北望。后来渐渐变成了东北旺和西北旺。

  也有一种说法,西北旺和东北旺的地名形成于清朝初年。当地百姓因不满清朝统治,起名叫西北望和东北望,后来讹传成西北旺和东北旺。

  ■六郎庄(原名牛栏庄)

  颐和园东门外的六郎庄,原名牛栏庄,因附会杨六郎的故事而改名六郎庄。

  明朝时期,这里南有八条沟渠,西有十里西湖,地势平坦,水源充裕,是顶好的畜牧地,明代形成村落叫“牛栏庄”。清朝民间附会杨家将故事,改称今名。

  据说,慈禧太后曾乘船由皇宫来颐和园,当驶过绣御舟漪,便问东岸的村庄什么名字。属羊的慈溪听说村名叫做“六郎庄”时,认为与“六狼”谐音,对自己不利,便下令改为吉祥庄。

  不过,慈溪的蛮横之举并没有被当地居人所接受,私下里人们还是称之为“六郎庄”。

  ■观马胡同(原名官马圈)

  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广渠门内大街南侧。原名官马圈,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此地为正蓝旗八旗兵饲养马匹的地方,据传当时有马圈二十余间,最多时有马近百匹。

  满族是一个以骑射征战著称的民族,所以各旗营中均备有战马,俗称“官马”,并由专人饲养。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这里被称为“官马圈”,其附近的街巷被称为“官马圈胡同”,并延续200余年,至1965年改称“观马胡同”。

  ■马甸(原名马店)

  “马甸”原称“马店”,意为“马匹交易之地”。据史料记载,从明成化年间开始,明朝官方在这里与来自蒙古的马贩子进行马匹交易。清朝,这个传统得以延续,康熙年间这里开始形成村落,因居民多从事马匹交易,俗称“马店”。民国以后,由于地势低洼,每年积水如甸,这里渐渐改称为“马甸”,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亮马河(原名晾马河)

  亮马河,原本是叫做晾马河,这个名字背后有两个故事。相传,早年间来京客商的马车队在进城之前,都要在这里给马匹洗尘,洗完后还要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柳树上,等马身上的水晾干后再进城,以图吉利。因此,这条河被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还有一个传说,历史上的亮马河一带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明永乐年间皇家的御马苑就设在这里,于是将临近的河流称为牧马河。每次皇家使用前,马匹都要在这里清洗和晾晒干净,所以此河被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观音院过街楼

  过街楼曾是北京寺庙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老宣武的观音院曾被一条胡同一分为二,东西两院之间通过过街楼相接,楼下有一个供车马通行的门洞。据说,观音院过街楼两面都刻着字,南面镌刻有“觉岸 ”二字,北面有“金绳”二字。早年这里是通往京师第一监狱的必经之地,押运犯人的时候,“金绳”迎面而来,意味法律的准绳不可动摇,而犯人刑满释放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则是“觉岸”,意思为重新觉悟﹑回头是岸。

  观音院过街楼曾是老北京唯一残存的过街楼实物,一直被保留到了上世纪末。1998年修建菜市口大街时,它成了北京市区内最后一个被拆除的过街楼。

  严格地说,熊猫环岛应该算不上特老的地名。这个曾经位于北辰路与北土城路交会处的环岛是北京快速发展的产物,也终因发展太快而被淘汰。1990年,熊猫盼盼被选为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四川省专门赶制了一座汉白玉熊猫雕塑送给北京。雕塑被安放在当时的亚运村村口,虽然一直没有官方命名,但熊猫环岛的名称早已被约定俗成并广为流传。

  后来,为了给地铁10号线和奥运支线让路,熊猫雕塑被迫“搬家”,熊猫环岛的称呼也由此逐渐消失。

  专家观点

  把老地名改了就是在抹杀历史

  对话人: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

  北青报:目前北京老地名的保存情况如何?

  谢辰生:现在北京的老地名比较混乱,有些已经消失,有些被改过了。以前的老地名,各种命名方式都有,有因人命名的,有因事情命名的,还有因为地方本身的特点命名的。其实,北京的地名非常有意思,每一个地名都有自己的过去,一个地名背后就是一段历史。

  北青报:现在有很多老地名已经或者正在消失,有些人认为地名其实应该体现时代特色,淘汰老地名、启用新地名,对此您怎么看?

  谢辰生:我认为地名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改,地名就是历史,历史怎么可以淘汰。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把老地名改了,都是在抹杀历史。变来变去,历史就被抹掉了,所以还是应该恢复原来的地名。现代的地名都缺少文化,以前有一首歌叫“前门情思大碗茶”,里面有很多老北京的东西,直到现在一提起“大碗茶”,大家还是能马上联想到前门楼子,这就是老地名的魅力,没有文化和故事的地名是长久不了的。

  北青报:对于正在消失的以及已经消失的老地名该如何保护?

  谢辰生: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能再大拆大建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老东西已经不多了,不能再破坏了,否则就是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人。现在,很多老地方虽然都没了,但是并不妨碍恢复老地名,可以在老地方旁边竖一些标牌,告诉人们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儿的,曾经发生过什么事,这都很有意思啊。比如菜市口原来是杀人的地方,牌子上就可以告诉人们有哪些名人在这里被杀,不仅恢复了老地名,还可以让人记住历史。新建的工程比如地铁等也都可以沿用老地名。

  北青报:关于老地名的说法有很多,有正史也有野史,可能老百姓代代相传的都是民间故事,要竖立牌子的话该怎么取舍呢?

  屏蔽此推广内容谢辰生:这些都可以写上去,不同的传说都可以写。老地名就是因为它背后的这些故事才有意义。这些不同的故事只是作个提醒,有些建筑不可避免地消失了,但至少名字可以留下来。这个工作现在很急迫,很多老地名都没了,必须抓紧恢复,晚了就恢复不了了。

  北青报:这次地名普查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谢辰生:现在很多老地方、老地名都没了,连老地名背后的故事可能都慢慢地忘记了。普查的时候,要把原来的老地名登记一下,恢复起来,那些地名背后的故事也要记录下来。我听说一些海外游子十几年没有回来,好不容易回国看看,结果发现记忆中的那些老地名都没了,我们得给他们留点念想,至少让后人缅怀自己父亲、爷爷的时候有个地方可以去。(记者 赵婷婷 摄影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