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加快"三双"部署,中国经济迈向速稳质优时代

17.07.2015  00:24

 

 张占斌

  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从整体上看,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的“三双”部署正在加快实现,中国经济正朝着速稳质优、行稳致远的方向发展。

  一是经济增速高于预期,基本面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经过初步核算,我国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6868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增速持平,均为7.0%。应当说,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一波三折,新兴经济体增速下行、物价高企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上半年能够保持7%的增速,实属不易。一方面,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速依然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也好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逐步企稳;另一方面,从国内情况看,7%的增速也回应了诸多经济学家的担忧,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甚至有人预计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会掉到7%以下。事实上,上半年两个季度都稳定在7%的增速,为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估计全年经济实现7%甚至7%以上的平稳增长,我们有很强的信心和把握。

  二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从产业结构看,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逐步成为产业组织的基本特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化的趋势还在延续,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从内需结构看,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等方兴未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不断夯实,也在不断增强。而随着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公共投资的加速,社会资本积极性的激发,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也在不断加强。

  三是经济质量稳步提高,发展效益持续改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可喜可贺。居民收入增加,说明民生有实实在在的改善。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是经济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体现。此外,今年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应当说,随着官员考核手段的改进,在“不唯GDP”的政绩观导向下,中国经济在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中国质量”升级版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经济政策精准实施,发展态势继续向好。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是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要创新。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定力,精准施策,锁定“靶点”,采取“滴灌”、“喷灌”的方式,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价格水平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6月份同比下降4.8%,环比下降0.4%。应当说,价格水平虽然处于温和趋缓区间,但总体上位于预期的合理区间之内,这得益于有力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货币政策看,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狭义货币(M1)余额35.61万亿元,增长4.3%,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6万亿元,增长2.9%。这样松紧适度的货币供应量,既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也避开了政策的多变性和不连续性,有力地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推动中国经济向着速稳质优,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方向持续发展。(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