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黄花刺茄等5大物种列外来入侵名单

05.01.2017  21:32

近日,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近日联合制订并发布《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以下简称名单),在新疆落户的“生态杀手”黄花刺茄、“打不死的强哥”德国小蠊(lián)等五大入侵物种,被列此次入侵名单。

发布内容显示,国内第四批入侵物种共18种, 其中,垂序商陆、黄花刺茄、野燕麦、德国小蠊和枣实蝇五个物种,已入侵新疆,并已在当地“落户”。

发布内容称,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遭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员往来的增加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速度加快。

强哥”国籍南亚携带多种致病菌

很多人都熟悉“强哥”蟑螂,却不知道“强哥”的学名叫德国小蠊,更不知道“强哥”竟然是个外来入侵人员。

据《名单》内容介绍,“强哥”德国小蠊,别名德国蟑螂,德国姬蠊,它的国籍原本在南亚,也有学者认为它的祖先在非洲,后来随着地区间经济贸易,远距离传播开来。 “强哥”德国小蠊可以说是蟑螂家族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只有10~13毫米,但是,它的适应性能力却在家族中超强,分布范围也最广。

名单》内容介绍,它现在已在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新疆等地“落户”。 民间传言“强哥打不死”,有专家分析,这句传言应该是指德国小蠊繁殖能力很强,传播途径也多,人们用了很多办法,却总也灭不干净。

名单》内容印证,德国小蠊的繁殖力确实极强,一年可繁殖5至6代,只要温度和食物适宜,德国小蠊能在40至50摄氏度,或-5至5摄氏度的环境下,都能很好生存。

然而,“强哥”也有“软肋”,它对湿度要求较高,它的巢穴距离水源和食物一般不会超过4米,一旦断绝水和食物,“强哥”最多撑两周就会完蛋。

和它的繁殖力一样,它对人们的危害也极强,《名单》内容介绍,德国小蠊分泌物可使食物变质,导致人类中毒,它还会咬食和破坏食品、纸张、文物、电子设备等。同时携带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等多种致病菌和病毒,因此,德国小蠊的出现,会严重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防治办法: 采用丁子香酚、a-松油醇、肉桂醇3种植物精油等比例混合物防治。另外,喷洒氟虫胺、毒死蜱、菊酯类药剂,或者投放毒饵也可进行防治。

黄花刺茄 占山为王的“土匪

黄花刺茄,别名刺萼龙葵,刺茄、尖嘴茄,属茄科植物,以其鲜艳美丽的黄色花朵和满身的刺而得名。

据《名单》内容介绍,它原产墨西哥北部和美国西南部,后来通过风、水流或以刺萼扎入动物皮毛或人的衣服等方式传入。1982年,国内首次发现它出现在辽宁省朝阳县,后来,随着各种传播渠道,逐步扩散到北京、河北、山西、新疆等多个地方。

新疆相关专家分析,黄花刺茄入侵新疆,主要是当年天山种羊场为改良绵羊品种,引进了毛质优良的澳大利亚种羊,引进的同时,刺萼龙葵的种子随着澳大利亚种羊皮毛进入新疆。侵入种首先发现于石河子南山牧区,以后在乌鲁木齐头屯河上游牧区也出现,目前已扩展到山前平原区,在头屯河河谷两岸、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甘沟乡、沙依巴克区及石河子市西南部农业区均已出现。

名单》内容介绍说,外来物种黄花刺茄的适应能力很强,任何瘠薄干旱的地方,它都能生存。农田、果园、草原、河滩、过度放牧的草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按照介绍,该物种一旦“落脚”哪里,犹如植物界“土匪”,很快占山为王,不但挤占周围植物的地盘,还挤占它们的阳光、养料、水分等,甚至把它们排挤出局,把当地生物多样性彻底破坏。因为自身有毒,黄花刺茄“祸害”植物的同时,还不放过动物,一旦有动物误吃其果实,果实中的神经毒素茄碱,就会使牲畜死亡。 此外,黄花刺茄还是马铃薯甲虫和马铃薯卷叶病毒的野外寄主。

防治办法: 在幼苗还未长出硬刺前进行人工拔除,在开花期进行化学防除。

垂序商陆 伪装成人参的“腹黑”高手

垂序商陆很少有人知晓,但是,只要你百度下它的别名美洲商陆,很快就会对它有所了解。

这种结着成串紫黑色果实,根茎又长的极像人参的植物,很容易让人把它联想成甜美而又高营养的物种,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它非但如你想象中美好,而且还全身都有毒,是外来物种中有名的“腹黑”高手。

名单》内容介绍,垂序商陆,别名;美洲商陆、美国商陆。多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肥大,茎直立圆柱形,绿色或带紫红色。每年夏秋开花,花白色,微带红晕。8月至10月结果,浆果扁球形,多汁液,果实一串串地下垂,成熟时就像一串串紫黑色葡萄。

垂序商陆原产北美,现已在世界各地引种和归化。1935年,垂序商陆作为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被引进国内后,目前,已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新疆、山西、辽宁等多地分布。

和很多外来物种一样,垂序商陆也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植物,在营养条件较好的时候,它的植株可达2米高。于是,仗着自己“身强力壮、人高马大”,覆盖其他植物,导致其他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并用自己肥大的肉质根系,消耗土壤的肥力。 国家林业局曾发布警示通报,美洲商陆全株有毒,根及果实毒性最强。由于其根茎酷似人参,常被人误作人参服用。中毒症状为:严重呕吐或干呛,从嘴到胃均有灼热感,腹部抽搐、腹泻,甚至会心脏麻痹而死。据介绍,这种植物的种子可通过鸟类等传播。

防治办法: 严控和监管引种种植,宜在结果前挖除,结果后应及时割除地上部分,由于其可通过鸟类传播,所以,果期要阻止鸟类啄食传播。

野燕麦 小麦的生长“杀手

它的幼苗长的极像小麦,但是,它不是小麦,是野燕麦,被学者称为小麦的伴生杂草,因为比小麦的生存能力强,长势凶猛,还比小麦成熟的早。所以,在和小麦竞争生存的过程中,它常常打败小麦,让小麦大幅减产。

名单》内容介绍,野燕麦别名燕麦草、乌麦、香麦,禾本科植物,原产于欧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现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温寒地带均有分布,北美也有输入。该物种是世界性的恶性农田杂草,可随其他种子或鸟类啄食后异地扩散,19世纪中叶,曾先后在香港和福州采到标本,现在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山东、山西等多地。 《名单》介绍,野燕麦在海拔4300米以下均可分布,常见于荒野或农田,根系发达,分叶能力强,为农田恶性杂草,可与小麦等农作物争水,争光、争肥,降低农作物产量,同时,种子容易混进作物中,还可降低作物品质。

野燕麦还传播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同时也是小麦黄矮病和多种病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越夏的栖息场所。

防治办法: 开展化学防除,单独使用野麦畏乳剂或骠马浓乳剂对野燕麦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枣实蝇 幼虫天生会选甜枣

它的身长虽然仅有7至9毫米,但是,当它的种群数量急剧膨胀时,却能让新疆的枣树林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这种身长不足一厘米的幼虫,就是外来入侵物种枣实蝇的后代。

据《名单》内容显示,枣实蝇,双翅目,实蝇科。成虫体长仅3毫米左右,幼虫7至9毫米。这种昆虫原产于印度,现在广泛分布于南亚、中亚,东南亚,欧洲东部等国家或地区。

资料显示,枣实蝇是外地游客携红枣进入新疆带入,2007年,这种外来物种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托克逊县、吐鲁番市被发现,目前,国内主要分布区也在新疆。 枣实蝇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生6至10代,可以说,除了冬季,它每月几乎都在繁殖当中。而它的幼虫也是对新疆果树危害最大的害虫。研究显示,这种昆虫的幼虫很聪明,是鉴别甜枣的高手,蛀食枣果地时候,专门挑选果肉比例、可溶性固体物质和总糖含量高、且酸度、维生素C和苯酚含量低的品种。

它不蛀食枣核和种仁,就吃果肉,被它啃食果地枣果,从外面看,仅能看到斑点和虫孔,打开以后却发现,里面果肉已被蛀掉多半。枣树一旦被枣实蝇幼虫光顾,轻者引起果落,导致果实提早成熟和腐烂,被害率60%,造成产量损失可达20%以上,严重可造成枣果绝收。

防治办法: 可用引诱剂甲基丁香酚进行监测和诱杀,一旦发现疫情,按照有关规定迅速采取严格措施,严防该虫的传入和扩散。

国内第四批入侵物种名单:

芒苋、垂序商陆、光荚含羞草、五爪金龙、喀西茄、黄花刺茄、刺果瓜、藿香蓟、大狼杷草、野燕麦、水盾草、食蚊鱼、美洲大蠊、德国小蠊、无花果蜡蚧、枣实蝇、椰子木蛾、松树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