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文博会看“非遗”传人秀绝活
晨报讯 小小的一个葫芦,可以“站”上28个奥运冠军,也可以“容”下百猴或是500罗汉。觉得匪夷所思?还有呢:以锤代笔,以铁作墨,手工冷锻,大肆挥毫,能临制历代书法家手迹;小刀“飞舞”,细心雕琢,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砚台,变成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精品……这些“非遗”传人的绝活都将“亮相”第十届合肥文博会,9月22日去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神笔小良”用烙画 将奥运冠军“定格”葫芦上
一支细如针头的特制电烙笔,一个造型奇特的葫芦,捧着它们,郑小良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或烙印、或彩绘,勾、点、擦、勒,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美景就这样跃然于葫芦上。
葫芦烙画又叫烫画,或是火笔画,是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珍品。葫芦烙画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品,还是国家级“非遗”,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安徽、江西。身为安徽省“非遗”传人的郑小良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葫芦烙画第一步要选择一个满意的葫芦,‘相其质制之’,根据葫芦造型构思、创作。”郑小良说,葫芦是曲面的,其上烙画,所有线条都要由直变曲,难度颇大。由于烙画的特殊性,一旦出错不能“毁笔”,功亏一篑,每次作画之前,郑小良总要反复揣摩,构思成熟之后,先拿铅笔“打底”勾勒出轮廓,再下笔,“几乎每一件葫芦烙画佳作在选材、构思、创作上都要耗费不少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才能完成。”
郑小良的葫芦烙画取材广泛,构思精巧,除了中国传统故事、古典名作中的各色人物之外,身边人、身边事也会成为他的创作对象。今年春节前,他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在一个高50厘米、宽23厘米的葫芦上烙画“百猴图”,表达对猴年的祝福。奥运会期间,他又将张梦雪、孙杨、龙清泉、吴敏霞、陈若琳、林跃、邓薇等体育健儿夺冠的精彩瞬间,“定格”在葫芦上。今年,郑小良第十次参加文博会,届时,将从他的“葫芦王国”中挑选数十件精品参展。
“非遗”传人特创吴山铁字书画 六“上”文博会
本届文博会上,郑小良的“邻居”,同在花鸟鱼虫市场开办工作室的“非遗”传人郑书山、巴锡辉、王剑等也将现场秀绝活。
郑书山“主打”“吴山铁字”,它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长丰县吴山镇,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和笔墨作画不同,铁字是以锤代笔,以铁代墨,敲铁成字,将提、按、顿、挫、干、枯、虚、实等纸墨书法的传统技法与铁艺制作融合,手工冷锻,产生特殊的书法艺术效果。郑书山自幼随父辈艺人们学习“吴山铁字”,曾临遍历代书法大家名篇,创新性的利用雕刻、雕塑、锻造等工艺,给铁字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为了参加今年的文博会,曾五获文博会工艺美术金奖的郑书山耗时4个多月,创作了一幅长5米、宽1.3米的铁字书法《沁园春·长沙》,毛体风格及吴山铁字的魅力融会贯通,各具特色。
而巴锡辉、王剑最擅长用刀,前者用心雕琢,将一块看似极其不起眼的砚石,变成文人的案头珍品;后者或浮雕、或阴雕、透雕、镂空,在飞禽类蛋壳上雕刻出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文博会现场,非遗传人不仅带作品展示,还将现场创作展示,感兴趣的市民不妨现场一探。
主会场主秀“非遗” 三大分会场活动“添彩”
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了解到, 本届文博会,瑶海区在主会场将主秀“非遗”传承。
除此之外,瑶海区还将同期举行3项主题活动,分别是:9月22日~26日,瑶海区将在裕丰花市开展徽派书画藏品展暨裕丰职业书画家作品联展;9月上旬至10月底,瑶海区第五届“梨园风采展”社区戏曲展演月活动;现在正在进行、将持续到10月底的“裕丰花市杯”“最美阳台·最美庭院”随手拍摄影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