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力克”的婚礼:冬不拉奏出人间真情
“别力克”的婚礼:冬不拉奏出人间真情
一场备受关注的哈萨克族婚礼刚刚结束,新郎严建新没想到会这么热闹,“婚礼的前前后后都是养父母筹备的,还有亲友的帮助,一切都挺顺利”。
在村口,严建新身穿白色礼服骑着马,以哈萨克族婚俗迎娶自己的新娘张卫红。
按哈萨克族婚俗,新娘将一块酥油放在炭火上,预示着新人融入新的家庭,日子红红火火。
当婆婆麦孜汗·阿勒达别尔干为儿媳张卫红掀起盖头,张卫红喜极而泣。
严建新家住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索孜尔图村,以放牧为生。他14岁的时候被马达勒木·合吾俄尔汗夫妇收养,“小时候,家里有一块馕,会平均分给7个孩子;如果只有一块糖,那一定是我的。”严建新说,在他的印象里,儿时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有养父母的关爱,他过得很开心。
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10月22日,在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索孜尔图村村口,几名骑着骏马等候的哈萨克族青年一看到新娘的车,手里的冬不拉弹出欢快的节奏,拉开了这场婚礼的序幕。
当天马达勒木宰了1匹马和6只羊,两口大锅里煮着马肉和羊肉,香味四溢。
新郎严建新和新娘张卫红的马队到了巷口,新娘在哈萨克族伴娘的簇拥下下马。
从马达勒木·合吾俄尔汗家走出几位穿着盛装的哈萨克族妇女,与新娘拥抱、亲吻,新郎的大嫂巴哈古丽·艾里别克将漂亮的盖头盖在新娘的头上,扶着她向家走去,一路伴随着冬不拉的乐曲。
新房是一顶哈萨克族毡房,搭建在马达勒木家的院子里,新房里放着养母麦孜汗·阿勒达别尔干亲手缝制的5套羊毛被褥。身着盛装的几位哈萨克族老人等在门外,当新娘张卫红来到老人身边,老人将手中盘里的糖果撒向新娘,寓意撒福。大家纷纷捡糖果,场面更加热闹起来。
3间待客的安居富民房和修饰一新的毡房内摆上了水果和奶制品,客人坐定,马肉、抓饭端上来了,客人们品尝美食、聊天欢笑。这样的欢乐,要持续两天。
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严建新的养父马达勒木今年70岁,和妻子麦孜汗共有7个子女。其中严建新最小,取名“别力克”。
严建新的生父生前是兽医,负责马达勒木·合吾俄尔汗所在牧区的牲畜防疫和疾病治疗。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经常要借住在牧民家,也因此与马达勒木成为好朋友。
1988年,严建新的父亲病故后,母亲改嫁,他和兄妹跟随母亲在继父家生活。由于和继父关系不好,严建新开始了流浪生活。
1992年的冬季,马达勒木在村里发现快冻僵的严建新将他带回了家。那一年,严建新14岁。
当时马达勒木家已有6个孩子,家里条件也不宽裕,他一度担心妻子不会收留严建新。可当瘦弱的严建新站在妻子面前,她立即给他穿上了厚实的衣服,又是泡脚又是焐手。此后,严建新成了他们家最小的儿子。
这一住就是24年,直到操办这场盛大的婚礼。
一次饱含深情的劝慰
在索孜尔图村,除了严建新外,其余全是哈萨克族,但严建新已完全融入这里的生活。
严建新记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3次生命垂危,是养父母将他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一次是冻僵被养父带回家;一次是发高烧昏迷两天,养父母将他连夜送到县医院,守了7天,直到他康复;一次他煤气中毒不省人事,是养父坚持为他做人工呼吸,最终使他转危为安。
2000年,严建新在乌鲁木齐打工时遇到了心仪的女孩,谈婚论嫁时,他用所有积蓄买了一套房子。但当他几个月后从外地回到乌鲁木齐时发现,房子已被女友卖掉,人也不知所踪,这一度让他消沉。
养母一次次在电话中开导他,告诉他日子要往前看,索孜尔图村永远都是他的家。哥哥姐姐也寄来钱,让他振作起来。他听从家人的话回到了索孜尔图村,当了一名牧民。
4年前,严建新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张卫红,他多次带张卫红到养父母家,老人总是给张卫红做好吃的。张卫红每次来也会给老人送礼物,为老人洗衣服、打扫房间。通过四五年的接触,两人认定了彼此,才有了这场哈萨克族婚礼。
“养父母给予我的不仅仅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有深植于血液的善良和对生活的担当。”严建新说。
如今,马达勒木夫妇的生活好了起来,除了每个月5000元左右的收入,还有300苗草场和400只羊,生活无忧。
“他们都是朴实的好人,不会把话说得多漂亮,但做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严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