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白驹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22.02.2016  13:18

民国时期南洋琼侨赠送冯白驹的怀表

民国时期冯白驹赠给王文聪的蒙古族匕首

20世纪50年代冯白驹用的眼镜、镜盒

1961年冯白驹的毛线帽

20世纪50年代冯白驹使用的皮文件袋

海口市云龙镇南边的长泰村,背倚青山,古木葱茏。在村中历经百年沧桑浓荫如盖的老榕树旁有一处农家院落,院内青瓦斑驳,房檐低矮。就在这间普通的院落中,走出了琼崖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冯白驹。

在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在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农垦博物馆、琼中文体局与海口市博物馆中收录到21件与冯白驹将军及其战友相关的文物,包括民国时期的南洋琼侨赠送冯白驹的怀表,冯白驹赠给王文聪的蒙古族匕首,冯白驹用过的木椅、铁床;解放后冯白驹将军的衣物、手表、手稿、私人印章、纪念品等。

琼侨同胞 救亡图存

代表文物:冯白驹的怀表

海南省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南洋琼侨赠送冯白驹的怀表,怀表为铜质,金黄色,主体呈正圆形,直径5.00cm,厚约0.60cm;附盖,盖内侧有阴刻鹿形和英文“GERVINE”,应为产品标示。表盘为白色,时间刻度为罗马数字,时针、分针现已脱落。表端附有长链表带,带两端附有小环。此怀表为冯白驹夫人曾惠予捐赠。这块看似普通的怀表,其背后还曾有过一段南洋琼侨抗日救国的感人故事,并见证过抗日战争时期冯白驹将军与其战友奋勇杀敌的经历。

1939年2月10日日寇开始了侵琼行动,国民党设置的第四抗日战区中虽然包含有两广地区的全部,但在海南岛上并未有多少军力布置,海南人民的抗战一开始就注定是孤岛抗战,难有外援。

面对着故土遭受日寇的侵占和屠戮,南洋各地的琼崖侨胞积极投入到救亡图存运动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海外琼侨就纷纷建立抗日救乡社团。1939年1月28日,琼侨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琼崖华侨联合总会组织章程》,宣布“琼崖华侨联合总会”成立。大会成立后,在香港回乡服务团的基础上,香港、越南、星洲、安南等地的琼侨儿女组建了琼侨回乡服务团,起初只有团员32人,但经过琼侨半年的组织发动,团员人数发展到200余人。

从1939年3月25日至8月底,五批团员分别成功避开日军的封锁线,顺利偷渡海峡至琼援助抗战。1940年1月,琼侨联合总会整编琼侨回乡服务团,命符克为团长。在中共琼崖特委和服务团的领导下,他们深入敌后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为前线的军民送医送药。大概就在1939年到1940年这段时间里,琼侨回乡服务团中的工作人员将这块怀表赠予了冯白驹。

从1938年“云龙改编”后,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1938年到1940年,冯白驹领导独立队接连取得“潭口狙击战”、“罗板铺伏击战”等重要胜利。琼侨同胞将怀表赠予冯白驹,表达的是对抗日脊梁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收复故土的殷殷期盼。另有一说此怀表原是南洋侨胞送予周恩来总理的,后总理转赠白驹将军以示嘉奖。无论是否有这段插曲,此怀表都是对冯白驹同志为琼崖抗日斗争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严酷的对日作战中,琼侨回乡服务团先后有100余人为抗击日寇献出生命,其中团长符克、副团长陈琴牺牲时年仅二十余岁。先烈已逝,也仅留这块怀表成为琼侨同胞救亡图存热血报国的历史见证。

军民团结 勠力抗敌

代表文物:冯白驹赠给王文聪的蒙古族匕首

民国时期冯白驹赠给王文聪的蒙古族匕首,现存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通长26.80cm,通宽2.20cm,匕首为铁质,表面已锈蚀;把手与鞘为木质,其上有铜圈加固和浮雕龙纹装饰的铜皮包镶。由造型和匕首鞘的纹饰来看,是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随身匕首。此匕首是中共领导的琼崖特委与黎族、苗族人民军民团结抗击地方专制势力的重要信物。

1939年2月日军入侵琼崖,由于与日寇实力悬殊,琼崖国民党军队和县政府地方武装无力抵抗,节节退却,撤入五指山区,仅白沙县一地就驻扎有国民琼崖守备司令部、琼崖专员公署和儋县、临高等8个流亡县政府。他们对当地的黎族、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并任意掳掠、杀戮。

1943年6月,琼崖地方专制势力以将发公民证为名,欺骗黎、苗群众到中平村,然后强加“通日”“汉奸”罪名,残酷屠杀群众1900多人,制造“中平惨案”。

1943年8月,不堪忍受的黎族、苗族人民在黎族首领王国兴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白沙起义”。经过半个月的战斗,起义军取得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专制势力的嚣张气焰。但在9月下旬,琼崖地方专制势力调集装备精良的守备二团主力及地方反动武装1000余人,对起义群众进行反扑。王国兴、王玉锦等首领率领起义群众虽顽强抵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撤入鹦哥岭和什寒山继续战斗。国民党军队重回白沙后,对黎族、苗族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约有1万群众被杀害。

王国兴、王玉锦等起义首领没有被敌人的血腥杀戮所吓倒,危急时刻他们想到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特委是穷人的队伍。于是起义领导在红毛什丘村召开会议,决定派出王文聪、吉有理等人分三路寻找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特委,希望共产党带领黎族、苗族人民反抗压迫剥削。

几经周折,王文聪找到琼崖特委,特委领导冯白驹同志接见了起义代表。为让起义群众对琼崖人民军队放心,冯白驹亲赠王文聪一把蒙古族风格的匕首,让其转交王国兴,作为特委支持黎族、苗族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信物和凭证。并速派武装工作组前往鹦哥岭,领导民众继续坚持斗争。这次会见为当时中共琼崖特委、琼崖抗日独立纵队顺利地进入五指山区,建立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打下了重要基础。

后来王国兴将这件匕首交由王文聪保存,王文聪去世后,将匕首传给儿子王国棠。1984年10月20日,王国棠将这把匕首捐赠给琼中县文化馆。作为琼崖军民合作的重要信物,这把匕首一直由琼中县文体局收藏至今。

一生节俭 不搞特殊

代表文物:朴素私人用品、皮文件袋

冯白驹生活和办公用品包括海口市博物馆珍藏的解放后冯白驹用过的私人印章、牙刷、钢笔、眼镜、镜盒、棉裤、毛线帽、长袖球衣、丝裤和海南省博物馆珍藏的冯白驹20世纪60年代办公用的两件皮文件袋。在领导琼崖纵队配合渡海解放军完成了海南岛的解放斗争后,这些日常用品曾陪伴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冯白驹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冯白驹历任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这批文物就处于这一历史时期。从这些文物身上,我们看到一位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干部的精神风貌。在新中国建设初期,面对海南岛百废待兴的现状,进入全新角色的冯白驹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他或许就是带着这副眼镜,用钢笔草创了“祝贺全岛解放的伟大胜利”的手稿;随身携带着皮文件夹穿梭于琼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会议;而这些朴素的衣物更是陪伴白驹将军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冯白驹同志一生节俭,从不搞特殊化,从其所留遗物也可见一斑。年少时,他曾求学于上海大夏大学,因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回琼。1932年7月,国民党陈汉光部对琼崖红军进行“围剿”,反“围剿”失败后,琼崖特委和琼苏政府机关退入母瑞山继续战斗。在8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没有饭吃,冯白驹就带领战士们挖野菜充饥;他和同志们没有衣服穿,就用树皮来做“百花衣”。从衣物的布料、形制来看,虽然他身居要职,穿着与普通百姓也并无多大差别。

先烈已逝,精神长存。而作为其历史见证的革命文物则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向每一个到来的人娓娓诉说着它们身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作者: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图\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