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农牧场开展精准扶贫 干部真情帮扶职工享实惠
从为生活发愁到夫妻俩月收入七八千元;从住平房到住楼房、有私家车。3月1日,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职工赵国庆满怀感激地向记者说起他家的生活变化:“是农牧场党委的好政策、党员干部的热心帮助让我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以前,赵国庆在九连承包土地,种过土豆、玉米,虽然人很勤快,却因为不懂技术产量上不去,影响了收入。赵国庆说,是农牧场社区的干部帮他在兵团乌鲁木齐工业园区新疆天福泰钢结构有限公司找了份电焊工的工作,还解决了他妻子的工作。
赵国庆的故事是西山农牧场党委扎实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西山农牧场党委摸清贫困职工状况,根据帮扶需求建档立卡,搭建了农场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向兵团乌鲁木齐工业园区转移劳动力、项目投资、发展域外农业等“五大平台”,通过组织引导、政策引导、宣传引导、产业引导,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实现了职工增收观念、增收方式、增收途径的大转变。2015年,该农牧场顺利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50元的目标。
“虽然,农牧场地处乌鲁木齐市南郊,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城郊经济的区位优势,却由于各种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戴上了兵团级贫困团场的帽子。‘十二五’期间,农牧场党委发起了脱贫攻坚战,确立了农业结构调整为根本、资金帮扶为重点、技能培训为抓手的工作思路。2013年,农牧场脱贫摘帽,但仍有些职工没有摆脱贫困。”3月1日,西山农牧场党委书记、政委张友海告诉记者,农牧场党委抓住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并自筹资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兰小龙是该农牧场职工子女,在外面打过工,当他看见农牧场建起了市场,便萌发了回家开饭馆的想法。如今,兰小龙的饭馆每天营业额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还雇了4名职工子女。
记者了解到,西山农牧场农贸市场、商业街和4个小区90%的商铺已经开张营业,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个体户达283家,新增就业人员96人,实现增加值288万元,人均月增收134.76元。目前,该农牧场共有各类商业网点375家,带动1200人就业。
在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西山农牧场党委结合城郊优势,将效益低的土地改种桃树、发展温室大棚,依托烽火台小镇集中整合连队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减少户均定额不减职工收入以及“以水定地、水土平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田+棚、田+园、田+宴”的多元增收模式,有效促进了职工多元增收。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桃园免收3年土地费,允许套种蔬菜,还可以发展林下养殖;温室大棚种植户自2013年起免收两年承包费,邀请新疆农业大学教授免费现场指导,农场技术人员也深入大棚、桃园进行指导。这些政策和措施给职工吃了一颗“定心丸”。
2015年,农牧场党委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自筹资金,新建涉及农林、畜牧、水利、教育、卫生、文化及基础设施的项目22个,并常年开展科技文化之冬活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达590人次。
发展产业是促进农场经济发展、职工多元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有效手段。结合养殖实际和职工群众愿望,西山农牧场实行场连引导、合作社带动、职工参与、“五统一”管理的模式,由17位养殖能手牵头,带动34户困难职工,成立了绿野鑫峰养殖专业合作社。2015年,该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分红4万元,较上年增长100%。
“五大平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该农牧场实现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万元,完成计划的103%。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西山农牧场通过建档立卡,摸清149户294名贫困职工的底数。农牧场党委制订了扶贫手册,将通过党员干部点对点帮扶,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有检查、有落实、有人抓的工作格局,使党员干部成为帮扶职工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