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农机技术人员与德国专家交流的几点启示
10月13日-14日,塔城地、市农机推广部门邀请到德国农艺专家霍斯特·布恩格,到塔城市调研指导玉米秸秆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并与地市农机技术人员、农机大户、种植大户进行了交流座谈。此次交流活动,使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与外国专家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能够进行深层次地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笔者感悟很深,也深受启发,德国专家的思维理念以及他们在农业生产及农机产品运用方面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启示一:对于土壤保护的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德国专家始终从保护土壤出发,认为土壤是有限的、无法再生的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农业生产中所产取的任何农艺措施和农机化技术措施都是要以保护土壤为前提,而不是进行掠夺式的生产。
启示二:对土地种植的前瞻性和规划意识。在德国通常是对某一块土地做一个长远的规划,一般以4年为一个规划期。要考虑到在规划期内种什么、怎么种以及土壤肥力等方面,从种到收的每一个环节所采取的农机化技术措施都是向前看的。而不是定位在一年甚至几个月或更短。
启示三:采取轮作方式,禁止土壤连作。布恩格先生说:在内蒙古中德示范农场大豆连作,土壤风蚀、水蚀现象严重,并且使土壤农药残留严重,每年都种同样的作物、施同样的农药,使杂草产生了抗药性。在德国是严禁连作的。
启示四:采取机械的方式进行秸秆处理和杂草防治。调研期间,布恩格先生了解到塔城市大部分农民使用尿素来熟化秸秆,他说:“在德国通常采取机械灭茬、机械耙地等方式进行秸秆的处理,农场主首先考虑的是通过灭茬、整地使土壤养分增加了多少,而不是考虑作业成本。”“用化学的方法除草是可以的,但用机械的方法更好,会减少农药的残留,保护土壤。”
启示五:重视机械的保养。在德国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时,农场主首先考虑的不是短期的投资成本,而是从机械省时、省工等方面用途考虑,做一个10-12年的长期投资。因此,十分重视机具的保养,农场主每14天必须对机具进行集中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