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农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效应凸显
8月29日,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在新疆天山羽人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三架无人机正在生产线上加紧组装。他们好像已经迫不及待,欲展翅飞翔施展自己的本领。
“这种无人机可以喷洒农药、授粉、进行警务侦查等。拿喷洒农药来说,效率可是比人高多了,一架大型无人机,三个人操作,一天可以作业600亩—800亩,而人工喷药一个人一天也就10亩左右。”该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张润自豪地说。
这是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实施的一项科技转化成果。不仅仅是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疆所有农业科技园区,这样的科技转化几乎天天都在进行。
自2012年起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以来,全区分三批认定了29个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其中,9个已升格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位居西北五省前列。
□本报记者/王永飞
促进转化:
让科研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
一个个农业科技园区,如同一个个加速器,将一项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郭东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也最先尝到了“无人驾驶”的好处。这位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观看美国科幻片时,无人驾驶技术的一幕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如果有一天,我们合作社也能用上这项技术,那该多好啊!”
美梦成真!2012年在一次与南京天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交流中,郭东发现,该公司就有“无人驾驶”技术——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技术。当年,在昌吉市政府协调下,该合作社从南京天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第一台套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技术。
后来,昌吉市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又陆续引入该技术,直到现在已经达到13台套。该合作社100余台农业机械均安装了这套技术设备,10万亩的作业面积均采用这套技术进行犁地、平地、耙地、整地、播种、打药。
采用这套技术,提高了作业精准度。播种1000米的距离垂直误差不超过2厘米,提高了播种质量,提高了土地、种子、化肥等利用率,为后续的田间机耕作业打下坚实基础。
安装这套北斗导航播种仪器后,拖拉机每天可播种300亩,大大加快了播种进度,提高了农机效率。“这套技术,还减少了驾驶员的工作量。”郭东笑着说。
这仅仅是我区农业科技园区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科技项目,加大科研合作,引进科技人才……我区农业科技园区成果转化结出一串又一串硕果。
截至2015年末,全疆各农业科技园区建园以来累计承担和实施的各类科技开发项目566项,承担和实施的各类科技开发项目经费34亿元,引进新品种2342个,引进新技术550项,获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共计470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533.69万亩。
带动优势产业:让农民收入翻番
一个个农业科技园区,如同一个个发动机,带动了一个个地方优势产业崛地而起,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新疆昆天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3月10日在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册成立,该公司成立以来坚持走一条集农业、林业、畜牧业、肥料加工、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对当地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从成立到目前,该公司通过种植红枣、核桃、苜蓿、防护林等,在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开土地1.5万亩,“这些都是在沙漠中种植的,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该公司副总裁王立文说。
目前,该公司还建成了南疆唯一的杜泊良种肉羊示范基地,已经建成年产十万吨有机肥料加工厂一座,即将通过国家级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厂验收。
谈及未来的发展,王立文说,公司规划的5A级沙漠旅游项目即将开工,还将建成年生产能力2万吨的肉制品加工厂一座,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果品加工厂一座。
“我们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近400个。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累计为周边农牧民支付劳动报酬2000万元。”王立文说。
截至2015年末,和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引进企业129家,各类合作社155家,已分别建成自治区级农业园区一个(墨玉县农业科技园区)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一个(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县级农业园区2个,重点打造完成和田市团结新村与和田县和谐新村2个(防沙治沙、民族团结、扩大就业、脱贫致富、新型城镇化“五位一体”嵌入式发展模式的示范基地)。
截至2015年末,我区各农业科技园区建园以来累计带动农户87万余户,组建合作技术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1240个,建立的示范基地339个,参与园区科技特派员人数1513人。
完善科技服务: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一个个农业科技园区,如同一位位慈祥的教师,向一个个农民灌输着科技意识,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
这几天,塔城市二工镇满城村农民贾祥正在市场上物色种子和基质,为即将开始的育苗做准备。说起这育苗用的基质,贾祥这个设施农业大户可是心里充满了感激,如今自己种植的200亩地的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苗都是靠着这种基质培养出来的。
2010年之前,他育苗主要采用自己菜地里的普通土壤,但这种土壤育苗成活率低,还多发病虫害,这些问题都曾让他苦恼不堪。
2010年,他参加塔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了解到可以采用基质育苗,他喜出望外,立即进行尝试。这种基质采用棉籽壳、蘑菇袋、牛羊粪等原料经科学配方而成,“用来育苗成活率可以达到80%,病虫害也减少了,占地面积少了,劳动量减轻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贾祥说。
尝到科技的甜头,从那以后,只要园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贾祥都会参加。一旦园区要示范推广什么新的农业技术,他抢着在自家地里先试。
“现在是信息社会,新科技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以前设施农业采用大水漫灌,导致温室内温度高,湿度大,蔬菜得病率高;如今采用滴灌技术,省水、省工、省力,病虫害也少了。这就是科技的魅力!”他笑着说。
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我区农民科技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截至2015年末,各园区累计培训直接参与农民25.3万人,组织专家讲座4500余期,培训农民71万人次,接待参观学习93.6万人次,吸纳解决劳动力15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