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凝聚强军兴军巨大能量

20.05.2015  13:54
          ――驻乌鲁木齐某预备役高炮团迎接上级战备演练纪实

  

转服现役动员誓师大会官兵宣誓

 

      远程机动途中情况处置

    4月下旬,驻乌鲁木齐某预备役高炮团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实兵实装战备考核拉动演练。这次演练,该团预备役官兵整建制共1000余人参加,动用各型装备60余台,跨区机动500余公里,组织高炮分队对模拟的空袭行动进行实弹火力抗击,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出色地完成了演练任务,进一步提高了部队应急机动和快速反应的能力。笔者跟随部队,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场,用耳闻目睹的事实证明:军民融合式发展,该预备役高炮团已经在扎扎实实推进,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优异成绩。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驻守乌鲁木齐的某预备役高炮团自组建以来,团党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走出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着力解决了一批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既加速部队战斗力生成,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观念融合
          人人都为国防建设“出点子
          年初,接到上级要组织整建制拉动考核的通知后,两名主官一时犯了难:团队组建时间短、编兵单位多、器材装备落后,仅军需物资保障就制约了考核拉动的准备过程。团党委一班人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后,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进行汇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针对少数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重视不够这一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先后5次组织相关区委、区政府和各预编单位一把手召开专题议军议训会和协调会,共同研究解决团队在拉动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各预编单位领导了解到团队在拉动考核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纷纷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经开区(头屯河区)不仅在每年经费预算基础上增加了一倍,还针对演练中野战指挥信息系统开设困难的情况,及时协调购置了20台野战便携式电脑;新疆新化化肥有限公司了解到远程机动中车辆保障缺乏,当天就将保障工厂日常使用的4辆运输车停在营区院子;八一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部队行军过程中要进行防敌卫星侦察,为每门火炮制作了“角反射器”;新疆广汇集团了解到团队班用帐篷数量不够,购置了40顶纯棉班用帐篷;自治区人民医院主动请缨,要求国家应急救援分队跟随部队参演,负责战场救护和卫勤保障。友谊医院、边疆宾馆、热力总公司、天山区环卫清运队等预编单位领导,时常前来了解情况,协调解决相关事宜。
          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认识有高度,抓国防建设才有力度。各预编单位人人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国防和军事不光是军队和军人的事,而是关乎全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国防不仅仅是军队防,也是地方党委政府防、全民防,为军民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联演联训
          注重历练官兵实战化“真本领
          “对空警戒分队失去联络,请迅速恢复通信!”演练序幕刚刚拉开,“意外”就不期而遇。通信股长付亚军果断下达“迅速启用备用通信网”的指令,同时通信保障分队开启反干扰设备,对“”实施通信佯动。官兵们见招拆招,一次次化险为夷。
          提高应急队伍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必须与应急应战任务对接,通过军地联合、严训实练,实现训练模式转型。
          近年来,该团先后与市通信管理局及三大通信运营公司组织军地应急通信联合演练;依托人防指挥所,组织驻地维稳处突应急指挥联合演练;采取“小专业、大集中”方式,对火炮操作、维稳处突基本技能、抗洪抢险等方面集中训练,先后培养800名火炮专业能手、300名应急处突救援骨干;加强与新疆某师高炮团、防空旅等单位联演联训,建立健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行动预案和联动机制。        同时,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成为各区、预编单位党管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去年,该团与市、区和预编单位共同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和动员方案20余套,累计投入100余万元完善应急分队装备器材。该团还依托双37高炮二营、新疆新化化肥有限公司建立特战连,经过集中强化训练,现在成为维护驻地社会稳定的一支拳头力量。
          该团团长余勇军表示,联演联训、联考联评直接产生了三大效应: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实战能力、促进了军地联合。
          机制创新
          融合式保障成为“家常饭
          这次远程机动展开后,与以往不同的是,每辆军车上除了部队驾驶员外,还编配了一名地方司机。长长的车队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军地两名驾驶员每隔两个小时,互换一次驾驶位置,轮流休息。
          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摩托化远程机动中,导演部不但设置了公路、高速公路、盘山路等难行路段,还设置了多组战术情况。无论是道路驾驶,还是战术情况处置,这些经过正规训练的地方驾驶员都能灵活应对。
          “前方报告,焉耆至库尔勒部分高速公路因山体滑坡封闭,3日内无法通行……”团长余勇军立即命令从最近出口进入320省道迂回行军,车队行进速度降为每小时50公里。
          该团政委杨新介绍,随着部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不断增多,对远程摩托化机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受驾驶员编制、技术等方面因素制约,每车只能配备1名司机,远程摩托化行军速度难以适应任务需要。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该团探索军民融合式运输保障新模式,依据《国防动员条例》等法规,从地方运输企业和退伍军人中,严格考核遴选出政治可靠、素质过硬的驾驶员,经部队严格培训后,与其签订《军地共用意向合同书》,将其纳入预备力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