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老照片映衬新变迁
12月26日,时速200公里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运营,这不仅代表着新疆铁路的速度,也代表着新疆发展的飞速。
在这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铁路一线辛苦工作的人们,他们的身影被摄影记者定格在一张张老照片中。在兰新高铁开通之际,也让我们来听听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筑路工人食宿条件太艰苦
1989年,时任新疆日报社摄影部记者李培峰,加入到了兰新铁路西段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建设的采访团队中。
据他回忆,图1这张老照片是当时从乌鲁木齐到阿拉山口途中拍摄的组照中的一张,但具体是在沿线哪个施工单位的临管处拍摄的,因时间久远,他也记不清楚了。图2反映乌奎客流情况的照片,是在当时的石河子火车站拍摄的。
“当时的铁路筑路工人,食宿条件太艰苦了。”回忆起当年采访铁路建设的情景,李培峰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住在帆布帐 篷中的筑路工人们,他们冬抗严寒,夏抗酷暑,虽然能保证米面食用,但蔬菜很难保证每日都有。
当年的铁路,从乌鲁木齐往西一段有一段无,人们出行主要还是依靠汽车。李培峰的采访路程,是先从乌鲁木齐坐班车到达石河子,找到铁路沿线施工单位的指挥部,才能在指挥部的安排下,找到施工的铁路工地。然后坐班车往下一地区走,再找当地的指挥部,就这样一直找到了阿拉山口。
因当时的筑路工人多是内地人,许多人并不适应新疆的气候,每次在筑路工地,李培峰都能看到因水土不服生病的工人,但工人们并没有因此休息,工作热情非常高。
当时的铁路铺轨工作主要靠人工协作机器完成,在铁路沿线的工地上,都摆放着轨道成品,机器运到轨道的大概位置后,再由人工用铁棍撬着轨道前行到精确的位置。
“工人们即使戴着厚厚的线手套,手掌依然会磨出血泡。”李培峰说。
在李培峰的记忆里,阿拉山口的建设是最难的。七八月份到达阿拉山口的筑路工地后,帆布帐篷里闷热得无法睡觉,连外面刮的风都感觉是烫的。
当时的工人们开玩笑说:“要是刮进来的热风通过管子接到理发店,女同志们都可以直接烫头发了。”
如今,新疆通了高铁,也有了城际列车,比起20多年前四处漏风的绿皮车,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新疆高铁的开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现任库尔勒晚报社社长的李培峰说,新疆铁路近年来的快速变化,让每个新疆人都感到激动和自豪,有机会一定要坐坐新疆的动车,体验一下新疆速度。
路基铺设常遭洪水侵袭
1990年,时任新疆日报社摄影部记者姚新生,负责兰新铁路西段建设的一个专题报道。
图3拍摄的是当年铁道部十五局六处广大干部职工在兰新铁路西段建设中的情景。
据姚新生回忆,这张照片是他从乌鲁木齐去往阿拉山口的路上拍摄的。当时乘坐的是单位派遣的北京牌212吉普车,一路沿着铁路线开到阿拉山口。
当年的兰新铁路,到乌鲁木齐的单线已全部通车。
新疆境内的铁路,往南通到库尔勒、往西到阿拉山口的西段线路,正在进行最后的铁轨铺设工作。
那一年的采访中,姚新生见得最多的,就是筑路工人们辛苦修好的铁轨路基被突然造访的洪水冲垮,工人们只能紧急抢修。
“每次洪水冲过铁轨路基的地方都不一样,最让工人们头疼。”姚新生说,有时候工人们按照经验建造了涵洞,但洪水再来的时候,并没有从涵洞通过,而是又冲击了别的路基。重复的抢修路基工作,也让铁轨整体铺设工作延迟了。
不仅工程难度大,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
“当时的筑路工人,最怕蚊子。”姚新生回忆道,当时的筑路工人们食宿在铁路营房车里,冬冷夏热。冬天,条件好的工地如果能通电,工人们就可以拉电取暖,否则就只能裹着几层棉被御寒。夏天,工人们最怕一群一群的蚊子飞进营房车,如果开窗开门放进蚊子,那身上就会被叮满包。如果总不开窗通风,车里会闷热得让人无法睡觉。工人们往往都会分工打一阵蚊子,才能安心休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新疆尤为重要。”姚新生说。
今年11 月16 日兰新高铁(乌哈段)开通后,已退休的姚新生还专门乘坐动车去了一趟吐鲁番。
“动车速度快,环境好,比起以前的绿皮车,变化真是太大了。”姚新生说,以后有机会一定会选择乘高铁出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