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03.03.2015  14:25

   “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易中天的《克拉玛依赋》生动地描绘了油城克拉玛依的城市变迁。而油城的文明变迁,绝非仅浮现于城市面貌的变化,深层次的是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政府服务和市民素质的悄然提升。

   脱胎换骨的背后,凝聚着40万油城人十几载对文明艰苦卓绝的追求。

   2011年12月20日,是一个载入克拉玛依史册的日子,克拉玛依人捧回了梦寐以求的全国文明城市牌匾。“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2015年2月28日,克拉玛依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千方百计把路探

   早在1996年,克拉玛依市委就下发了《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总体方案》,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15年来,克拉玛依以城市功能提升为抓手,把一座坐落在戈壁荒漠、自然环境恶劣的工矿区,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城市洁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15年来,克拉玛依人探索出一条适合油城特点的创建之路——市委、市政府领导联席、督察问责、信息定期发布、交叉互测、每周工作点评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整套切合油城实际、行之有效的创建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15年来,克拉玛依人围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凸显亮点”的思路,补齐短板,打响了一场场城市综合整治战役——重点整治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打击黑车营运、治理车辆乱停乱放,规范“五小”行业,实现了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的新突破。

   ……

   小变,中变,大变,环环相扣,不但触及城市文明的骨肉,更触及城市文明的灵魂,成就了一段油城文明演变的奇迹。

   克拉玛依市委书记陈新发说:“得到这块牌子不是目的,我们要的是一个高品质的城市,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一个百姓生活幸福的城市。

   于是,2011年底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以后,2012年起,克拉玛依市紧接着实施了文明城市三年提升工程,每年三项,将油城文明再次推向新的高度。

   万众一心为创建

   “大会战”是新中国石油人耳熟能详的词汇。

   在创城活动中,“大会战”也是克拉玛依人的方案首选和行动指南。

   数以万计的油城人奋战在茫茫戈壁,硬是从四百多公里外引来涓涓清流,滋润了克拉玛依干渴的大地。

   数以万计的油城人挥锨培土,精耕细作,培育起了10万亩葱葱碳汇林;又用十多年时间,建成了绿量充分、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牵手文明,在创城“大会战”中,每一位市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人人参与创建的理念,一步步将创城工作推向高潮。

   许多个体户、出租车司机自费印制横幅、张贴宣传单,(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志愿加入创城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单位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了职工总数的20%,部分单位超过80%。

   目前,克拉玛依市已初步形成“人数多、种类全、服务专”的志愿服务格局,实现志愿服务力量社区全覆盖、志愿服务内容生活全覆盖、志愿服务时间时段全覆盖,培育出“铁老汉磨刀队”“老妈妈防火团”“社区应急救护”“居家养老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一批专业志愿服务品牌队伍。总数达2.8万人的志愿者成为传播文明的主力军。

   “创城期间,我每根弦都绷得紧紧的,每天给自己安排满满的工作。我的工作风生水起,爱人却累得进了医院。”克拉玛依文明监督员、南林小区居民艾平说。现在,他仍是社区义务联防队队长,既抓治安,又管文明监督工作。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全民参与的“大会战”优良传统,筑就了一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康庄大道。

   油城旧貌换新颜

   15年的创建,使克拉玛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蜕变为楚楚动人的“沙漠美人”。

   城东一隅,九龙潭九尊龙头吐出的一排排水带倾泻而下,水雾四散,气势磅礴。

   绵延8.51公里长的克拉玛依河穿城而过,20座造型别致的桥梁飞架南北。夜间,满河彩灯点点,乐声连绵,美不胜收。它的旁边,世纪公园美景如画,令人沉醉。

   城区里,干净笔直的街道旁,杨柳成排,青草依依。全市84个居住小区,全都被绿色笼罩。

   城南,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与远处油区巍巍耸立的钻塔遥相呼应。

   创城带来的不仅是油城的外在美,更是油城人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

   走在油城的街道,井然有序是很多外地人的最大感受,乱穿马路、乱搭乱建、违章停车、随地吐痰……这些城市顽疾与陋习,早已得到有效治理,难觅踪迹。

   到单位办事,示范窗口、文明班组、行业标兵比比皆是,温馨提示处处可见,工作人员微笑多了,黑脸少了,效率大幅提高。

   黑油山、展览馆、地质陈列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企业精神教育基地,文化街和汉博文化创业产业园以及长盛不衰的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油城市民的文化思想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许多人还发现,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现象明显减少,熟食品加工基地的典型经验还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肯定。

   创城之路,也带来了油城的发展良机。奎北铁路沿线,绵延百里极其壮观的百里油区之下,是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它于2002年建成,奠定了克拉玛依经济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催生了世界石油城战略的提出,带动了克拉玛依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屡次问鼎全国三甲乃至榜首。

   追梦惠民情不变

   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利民惠民的创城宗旨,始终将“安民、便民、助民、乐民、化民”作为创城的最高标准,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油城人民老有所养、少有所怀、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充分享受创城所带来的福祉。

   克拉玛依着力实施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交通畅通工程、文化繁荣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民生保障力度和水平大幅提高。

   建成了市、区、街、居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十五分钟”卫生服务圈。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做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连续14年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疆率先建立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稳居全疆首位。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效果凸显,覆盖全市所有街道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投入运行,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全疆样板。

   全民健身运动蔚然成风,全市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室内运动场馆常年向市民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

   ……

   走在克拉玛依的大街小巷,那一张张舒展的笑脸,那一串串朗朗的笑声,直观地展示了市民生活的幸福程度。

   “以前很多退休后去内地定居的同事都回来了,去过那么多地方,我们还是觉得克拉玛依好啊!”一名退休职工自豪地说。

   不但如此,每年大学毕业回到克拉玛依工作和从外地来克拉玛依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了。

   克拉玛依的创城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浸润着永不散去的油香、在穿城河的汩汩水流洗尽铅华的文明油城,将在未来奏出更加文明辉煌的华美乐章!  (胡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