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人的幸福指数很高!

08.09.2016  20:02

 

  7月30日,克拉玛依市委政法委书记宋宏利在克拉玛依油田矿史陈列馆,向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综治办)干部介绍克拉玛依油田发展史。王炯 摄 

 

  7月30日清晨,免费送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干部朱莉莉一行前往克拉玛依河景观带的最美“油田工人”。通讯员 朱莉莉 摄 

 

  最美“油田工人”不愿留下姓名,驾车离去(车号新AHK765)。  通讯员 朱莉莉 摄 

 

    7月30日清晨的克拉玛依河景观带风景如画。通讯员 朱莉莉 摄   

 

  7月30日清晨的克拉玛依河景观带风景如画。通讯员 朱莉莉 摄   

  “我们克拉玛依是文明城市,没有黑车。”这些天,这句话一直回响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干部朱莉莉耳边。这是7月30日清晨免费送朱莉莉一行去克拉玛依河景观带的私家车师傅说的。

  当日7时,在克拉玛依市干部培训基地门口,在克拉玛依市参加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朱莉莉一行想要打车去克拉玛依河景观带晨练,因为太早,打不到出租车,一位身着红色油田工人制服的的中年男子开车免费送朱莉莉一行到九龙潭,发现朱莉莉的手机落在车上了,又亲自把手机送了回来。朱莉莉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当时我们以为是一辆‘黑车’。我们想要感谢这位热情的师傅,他却不愿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

  朱莉莉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克拉玛依河清澈的河水、郁郁葱葱的草木、干净的路面、晨练的老人、玩耍的小孩、一张张舒展的笑脸和一串串朗朗的笑声。这些都直观地展示着克拉玛依人生活的幸福程度。

  当朱莉莉把她打车的故事和感受讲给克拉玛依市委政法委书记宋宏利时,宋宏利笑呵呵地说,克拉玛依人的幸福指数都很高,都为自己是克拉玛依人而自豪,都很维护这座城市的荣誉。克拉玛依从一个坐落在戈壁荒漠、自然环境恶劣的工矿区,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城市洁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克拉玛依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

  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克拉玛依市油田党委、政府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出发,着眼实处、着手实事、着重实效。2010年,克拉玛依着力实施了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交通畅通工程、文化繁荣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千方百计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克拉玛依创造性地采取了政府资助、企业承担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全市已建起了8个托老中心,下设32个站区,可提供康复训练、助餐、助浴等6大类49项无偿和低廉的亲情化服务项目。

  当住房问题成为全国性难题的时候,2011年,克拉玛依却在多年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00套,普通商品住房2000套,并对住宅小区实行整体开发,力求高品质、高标准建设。

  为了改善原旧货市场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2016年,克拉玛依市计划在克拉玛依区新月路3号分批建成23栋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可容纳4800人的居住的楼房。年初,民汉嵌入式居住的流动人口聚集小区佳福社区成立;8月,佳福社区已建成楼房5栋,入住507户1211人。暑假到了,为解决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口无人照顾子女的后顾之忧,佳福社区举办了暑期兴趣班。汉族孩子向少数民族孩子学习麦西来甫、黑走马,少数民族孩子向汉族孩子学习汉语、学写毛笔字,其乐融融。在克拉玛依,流动人口同样享受到了惠民政策,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易中天的《克拉玛依赋》生动地描绘了油城克拉玛依的城市变迁。正是克拉玛依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的不断提升,才让克拉玛依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文明和和谐成为油城的新标签。

  克拉玛依市委政法委书记宋宏利说,城市文明的发展就像一条河流,奔流不息。浸润着永不散去的油香、在穿城河的汩汩水流中洗尽铅华的油城克拉玛依市,将在未来奏出更加响亮的文明乐章!



责任编辑:俞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