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玉文化
新疆亚欧网讯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脍炙人口的句子在我离开和田时久久萦绕在脑中。
来和田的数日,我走过了和田的山水,往返于绿洲和沙漠之间,穿梭于乡村和城市之中,一物一景都足够带来震撼。一往无尽的群山、沙漠、戈壁滩、绿洲,游目骋怀。
大美和田带给我的不仅是美景美食的留恋,还有和田单纯善良的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影像。田间炕头,记录着和田人勤劳淳朴的身影,他们也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毋庸置疑。
古老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养育着这里的人民。这里盛产红枣、核桃等极具当地特点的农作物,更为重要的是,和田出产享誉世界、独一无二的和田玉。
据同行的当地人说,玉龙喀什河河岸两岸已经被挖了千百遍,年年月月一代一代的当地人挥动着铁锹,期待这条河里一夜之间改变他们的命运。
看着密密麻麻的鹅卵石,以前有人说,在玉龙河岸运气好就能踢出一块玉。而当我问站在河里挖玉的维吾尔族同胞今天的收获时,他拿出一块带杂质的小玉石给我看。
我捧在手心,10克重的玉石,在我心中重若千斤,这条河流出产的和田玉,不仅给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中华玉文化与中国人道德礼仪的规范与人文精神,可以说具备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同样也记录着千年以来中原与西域的远古交往和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里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流传最广的文化,根据目前考古材料证明,中华民族用玉历史超过8500年。夏商周时期,玉龙喀什河出产的和田玉已作为唯一的“真玉”登上历史舞台,古人用大量的和田玉制品作为祭祀神物,用和田玉来区分等级制度,用和田玉规范行为礼仪,用和田玉作为装饰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掘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绝大多数都是和田玉。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都留有大量的和田玉器作为印证,这比任何历史书籍更有说服力。
和田玉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谓君子,是指有道德、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是因为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具备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礼记》里说:“君子比德于玉。” 并凝练出玉具有的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春秋的管仲在《管子》里也提出玉的九德说:仁、智、义、行、洁、勇、精、容、辞;同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又归纳出玉的五德:仁、义、智、勇、洁。
可见,无论是管仲、孔子、还是许慎等,古代先贤已把玉的文化含义发挥到极致,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田玉作为几千年来唯一的“真玉”自然而然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新疆盛产和田玉,和田玉几千年承载着中国人的道德精神,新疆精神离不开和田玉文化,弘扬玉德中真善美的品质,在新疆营造文明礼仪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也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更为重要的是,和田玉文化是凝聚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文化桥梁。玉石产自新疆,却在中原开花结果,这是中华民族统一共融、共同繁荣的确凿证据,也是我国西部和中原地区几千年来文化和物质交流的有力证明,早有诸多学者指出,在“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数千年的用玉文化确凿地表明,和田玉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特殊文化形式,也是最具有地域性的新疆特色文化之一。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新疆作为核心区,拥有最具中国特色与地域特色双重特点的和田玉文化。和田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已故的费孝通先生认为,玉器是中华民族特有一种物质载体,他倡导:“我们现在应该将对玉器的研究提升到对其内涵意义的挖掘上,从物质切入到精神上,同价值观联系起来。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之一,从这一点出发扩展开来,应该有很多文章可做。”
可见,传播中华玉文化,一方面可以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和田玉文化大力宣传新疆形象,拓展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平台建设,把和田玉文化和产业作为新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独具特点的文化引擎。
和田玉是新疆的名片,用好玉文化这把钥匙,弘扬和传承中华玉文化,可以使新疆的文化率先取得跨越式发展。(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援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