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主导”产业撑起且末现代农业强大“骨骼”
人民网且末10月21日电(通讯员 文慧 陈雪茹)田野里,大棚林立,绿色蔬菜鲜艳欲滴。果园里,果树硕果累累,红枣葡萄甘甜可口。养殖场,小区规范整齐,牛羊满圈满舍。园区内,一家家企业产销两旺,宽敞的车间忙碌有序……十月的且末大地,生动地演绎着现代农业进行曲。处处生机盎然,农民笑意盈盈。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如同跳跃的音符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演绎着灵动的华彩乐章!
近年来,且末县立足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培育高效特色农业,通过强基地、壮产业、树品牌,频频打出组合拳,且末农业、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沃野流金。
优势产业,撑起农业强“骨骼”
改革开放,让且末农民解决了温饱,而“全面小康”正成为新课题,促使且末人进行新思考、新探索。
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198万亩优质可垦荒地。大自然的造物主,似乎格外偏爱且末这块宝地,毫不吝惜地赐予其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好条件,是不可估量的巨额财富。怎样才能把这笔“巨额财富”转化成持续的“生产力”呢?
且末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令人欣慰的一组数据,勾勒出且末农业发展曲线:1978年,且末农牧民人口2.62万人,人均纯收入85.21元,农业总产值789万元,农业收入302万元;2008年底,且末农牧民人口3.7万人,人均纯收入5155元,农业总产值3558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9898万元。2012年底,且末农牧民人口4万人,人均纯收入11057元,农业总产值10629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4875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是关键。多年来,且末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手段、效益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刀阔斧地勾勒农业区域化布局,全面开展了以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畜产品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个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农业产业机构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良好局面。
舞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优势主导”产业撑起了且末现代农业的强大“骨骼”。 且末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使农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让红枣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且末县以促进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从200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红枣,持之以恒的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不懈推进红枣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预计今年全县红枣总产将达到29000吨,产值有望突破4亿元大关,全县农民人均红枣增收7500元以上。且末县把今年确定为红枣管理年,出台了《关于大力促进红枣产业优质、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红枣产业发展的30条优惠政策和措施;组织各乡镇、涉农部门赴若羌县学习借鉴红枣管理经验,促进红枣产业发展。建立县级领导包联指挥园,县直部门、单位包联联系园,乡级领导包联示范园的“三园”包联制度,每年多次组织召开红枣产业观摩现场会,确保红枣种植管护到位,广大干部和农民对发展红枣产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支持红枣产业发展,8月份兑现奖补资金548万元、化肥400吨,近5000户种植户受益;投入病虫害防控资金300多万元,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红枣产业的积极性。
且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完善。目前全县已完成10万亩绿色农产品(红枣)生产基地认证。
在深入推进红枣产业发展上,且末县委书记朱新介绍说,我们的总目标是:力争“十二五”末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产量达到3.2万吨,经济效益突破5亿元,有效株数达到3000万株以上,来自于红枣产业的收入占到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65%以上。同时,我们将通过壮大基地、优化服务、提升品质、开拓市场等有效措施,着力打造“新疆玉枣”、“西玉红枣”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枣)标准化生产基地”品牌,提高红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且末红枣的知名度。
除发展红枣产业,且末县今年种植棉花22万亩,畜牧业、红枣产业、棉花种植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2008年且末县林棚蔬菜种植达到了一定规模,现有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075亩,蔬菜大棚593座,年收入10000元/亩。温室大棚以种植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芹菜及叶菜类蔬菜为主,近几年产品销售主要以县城内为主。2013年,且末萨尔瓦墩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启动,规模土地面积5000亩,计划建设日光温室1500座,现已建设第一期50余座。
近年来,且末县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作物,前后推广种植色素辣椒、雪菊等农作物,牧区乡镇推广种植高原香蒜、高原土豆等特色农作物,形成了一定品质品牌效应,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搏击市场经济大潮,且末人底气十足。在且末,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举措着力推进,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家,其中州级龙头企业2家,县域内注册自主品牌有17个,其中“玉沙泉”系列白酒获新疆著名商标称号,“且末香蒜”地理标志商标和“自然心”红枣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申报当中。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目前全县高产棉花、优质小麦、高品质红枣已初具规模。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有力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