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正逢春
天山网讯(记者蒲雪野报道)“时至三月,春意萌动,万物复苏,伊犁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也迎来了春天。”3月24日,伊犁州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州少数民族古籍办)主任巴合提江这样告诉记者。
据巴合提江介绍,少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领域。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古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笔价值难以估量的财富。伊犁州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上的通道,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古籍,这是伊犁州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伊犁州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早在1985年就组建了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了州少数民族古籍办。面对伊犁州少数民族古籍多、数量大、分布广的实际,工作人员努力克服资金短缺、没有专门交通工具等困难,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搜集整理出版各种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古籍。
截至目前,州少数民族古籍办已抢救口头传承少数民族古籍资料6101部,拍摄少数民族古籍的相关照片234张,录制磁带32盒,编写少数民族古籍目录1144条,整理古书17本,出版发行古籍文献10本,搜集各种语言文字的古书文献、文书4218部,搜集民间叙事诗20篇、民间故事26篇、维吾尔民间爱情诗1200首、民间哀歌1800首、其他民间诗歌1600首和谚语1000多条。仅2014年,州少数民族古籍办就编辑出版《中国哈萨克民间文学集成》七、八、九、十卷及《东方五史》等专著,而哈萨克文《人民文库》(第三部),维吾尔文《民间文学宝库》,塔塔尔文、维吾尔文《塔塔尔爱情民歌集》及《哈萨克书法作品集》正在筹划之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全部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