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市宣传教育润物无声

16.01.2015  11:43

  今年以来,伊宁市不断创新宣传理念、调整宣传方式,以“去极端化”工作为重点,在宣传造氛围、文化聚人心、宣讲明事理等方面下功夫,使“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落地生根,干部群众“免疫力”不断增强,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去极端化”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

    微宣讲”模式成效显著

   1月12日,在萨依布依街道办萨依布依社区,伊宁市“草根”宣讲员米合热尼沙·吐呼地分别用维吾尔语和汉语向150余名各族群众以案例讲解法律法规。动情处,不少群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今年以来,伊宁市以“三贴近”(宣讲队伍贴近实际、宣讲内容贴近生活、宣讲形式贴近群众)扩大理论宣讲覆盖面,选拔了一批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思想、会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成立草根宣讲团,运用生动的百姓语言和鲜活的身边实例,走街串巷开展“草根宣讲”,成为巷道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果早一点看到这些宣传片,了解非法宗教的危害,我决不会穿那些恐怖服、愚昧服!”1月14日,伊宁市达达木图乡达达木图村农民、帮教转化人员米合伦沙·居马洪说。

  伊宁市从基层群众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出发,定期收集整理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宣讲资料,汇编成《宣讲材料》口袋本下发到基层。同时,发挥音像教材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优势,自行制作发放了《宗教人士声讨揭批暴力恐怖案件》《新疆暴恐案背后的“鬼影”》等宣传光碟2万张,发放到村(社区)电教室和“文化大院”,供村(社区)组织基层群众观看学习。

  “吐尔逊古丽大姐,快讲讲现在的形势……”伊宁市喀赞其街道光明街社区居民热西旦·玉素甫家里热闹非凡,原来这是社区干部吐尔逊古丽参加社区妇女们的“恰依”。与以往不同,如今的“恰依”内容更加丰富,社区干部的主动加入,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同时在聊天过程中使居民了解到非法宗教的危害。

  为将群众吸引到宣讲活动中来,去年4月份以来,伊宁市在全市村(社区)推广“微宣讲”模式,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青年夜场宣讲、妇女“恰依”宣讲、教民“主麻日”宣讲等方式,扩大宣教覆盖面,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伊宁市委书记刘会军介绍,草根宣讲模式的推行,使基层宣讲工作真正深入到群众中。目前,伊宁市已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宣讲对象由以往的中老年群体为主转变为以青壮年群体为主;群众由以往的被动参加听讲转变为主动与宣讲员互动交流。部分基层群众还主动加入宣讲队伍,成了义务宣传员。

   用文化“钥匙”打开思想“枷锁

  伊宁市琼科瑞克街道办事处花果山社区居民买里艳姆·胡勒吉家是居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维吾尔族居民帕哈提·吐尔逊说:“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精彩的文艺节目,还能听见最朴实语言的宣讲,他们讲的内容一听就明白,还可以把宣传资料带回家看,我们都喜欢到文化大院来。

  伊宁市十分注重基层文化大院的打造、宣传氛围的营造、宣传队伍的建设。坚持用“文化钥匙”打开思想“枷锁”的工作思路,在基层推广以“文化大院”为重点的“115”(1个文化大院、1个宣传氛围、5支宣传队伍)宣传文化模式,将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民俗文化融入到“去极端化”工作中。目前,已建立300多个“文化大院”,完成14400场文化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超过70万人次。

   飘扬的国旗、显眼的主题横幅、设施完备的广播室及扩音喇叭、内容丰富的板报、方便广布的阅报栏,这些在伊宁市基层村(社区)十分普遍。伊宁市通过集调频广播、数字电视、报刊杂志、横幅标语等为一体的宣传格局,切实把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了基层的每个角落。

    “我们在一起仅生活了两年,丈夫就以‘不合真主心意’为由不要我了。我父母也因此没脸见人,现在都病倒了。”1月10日下午,伊宁市喀赞其街道莫依克社区院内,小品《正道与迷途》正在上演。其实,这只是伊宁市发挥文化骨干作用的一个缩影。

   伊宁市在村(社区)建立文艺活动骨干队伍、体育活动骨干队伍、基层干部宣讲队伍、宗教人士宣讲队伍、三老人员宣讲队伍,发挥宣传文化骨干的带动作用,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活动,将“生硬”的宣传思想文化内容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舞蹈、相声、宣讲等活动形式,达到了宣传教育引导的目的。

   构筑“去极端化”的群众基础

  “我不能站到讲台上为几百个人讲道理,那就画美丽的艾德莱斯、画美丽的脸蛋,画出宗教极端思想的丑恶嘴脸,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画出来的道理。”这是伊宁市“去极端化”农民画大赛获奖者潘津乡苏拉宫村维吾尔族群众帕尔哈提·达吾提江创作的初衷。

    伊宁市发挥民俗文化创作的基础作用、发挥民俗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现代文化精品的引领作用,发掘群众将传统文化艺术化、舞台化、精品化的能力,以基层专职文化队伍、草根文化艺人为基础,推动民间绘画、文艺创作、群众表演的活动热潮,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认识。

  伊宁市深入挖掘在推动伊宁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历史故事,创作出了《伊宁不眠夜》《巴彦岱》《喀赞其的姑娘》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让各族同胞尤其是年轻人有了情感归属并产生强烈祖国认同感,纷纷加入民族歌舞演出、文化旅游服务、民族艺术培训、民族手工制作、民族特色餐饮等传统文化行业,对于外来糟粕思想、极端思想有了抵抗力和免疫力,压缩了宗教极端思想滋生蔓延的空间。“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拍成了电影,不仅获得荣誉还换来了收入,对我们来说很鼓舞也很振奋。”伊宁市都来提巴格街道契利克社区80后青年艾力·买买提明说。

  如今,王蒙书屋、汉家公主纪念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一批文化产业实体,伊宁市科技馆、规划馆、大剧院等一批现代文化展示中心,“民俗文化旅游节”“新歌唱伊宁”“节庆文化周”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以现代文化引领民众,以传统文化凝聚民心,不断丰富现代文化思潮,牢牢构筑着“去极端化”的群众基础。(孙伟霞)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