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县农民攒115件春秋战国文物全部捐出

24.07.2015  21:43

石磨盘和石磨棒:说明当时古聚落人在从事农业加工。图/博州博物馆提供 

砍砸器:说明当时古聚落人有可能手工业比较发达。图/博州博物馆提供 

    新疆平安网讯 (通讯员  赵梅)近日,博州温泉县一农民将自己花费5年时间,在农田捡到的115件文物全部捐献给博州博物馆。这些文物包括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石臼等,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初步认定,这批文物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200至2800年,对研究北疆史前聚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形态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发现地:博州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   

  年代: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200至2800年   

  5年寻到6箱“宝贝”   

  2015年7月22日从电博州文物局了解到,无偿捐献者名叫单志政,今年42岁,是博州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的一位农民。 

  单志政说,这批文物多数出自自家300亩耕地,其实,早在5年前,他在这片耕地周边就曾捡到过7件文物,并捐献给文物部门。那次经历,让他得知,自家这片耕地很可能就是古人遗留下的定居点时,引起他对这片耕地的兴趣。 

  “每年春秋耕地的季节,我会格外留意地里翻出来的东西。”单志政说,尤其是看到形制特别的石头,他会捡起来,看它们是否有打磨痕迹。现在的他竟然能在很远的地方就辨认出哪块“石头”是文物,哪块不是。 

  有一年,温泉县里来了文物商贩听说他家寻到很多“宝贝”,找到他,并说愿意出钱购买,单志政没答应,“这几年经常看电视、看书,知道文物是国家的,不能随意贩卖。”为了打发那些商贩,他总说“宝贝”捐了。 

  文物商贩虽然走了,但家里的6箱“石头”何去何从成了单志政的“心病”,“这些石头在我这里起不了价值。”单志政说,他最终还是决定把文物全部捐献给文物部门。 

   农田可能是古聚落人遗址   

  2015年7月15日,听说博州博物馆要来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进行文物展览,单志政一大早就来到展览现场。 

  博物馆工作人员阿米染说,单志政叫他们去他家里看石头时,她以为是农民让他们免费“鉴宝”,然而来到单志政家,看到他把6箱石头摆放在地上后,她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惊呆了,“真没想到,他家里竟然珍藏了那么多‘宝贝’。”阿米染说,他们清点了一下,共有106件,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大家判断这些文物年代约在战国以前。 

  阿米染说,起初工作人员以为要出钱向单志政征集这些文物,没想到,单志政说,“你们拿走吧,我不要钱,全部捐给你们”,随后,单志政又带着工作人员来到他家农田,“原来他家农田还存放了9件文物。”工作人员对这115件文物全部进行了认证登记。 

  据博州博物馆馆长李留仙介绍,像单志政这样一次性捐献上百件文物的农民,还是头一次遇到,“我们准备向政府申请给他一些嘉奖,文物部门急需这样的百姓支持”。 

  2015年7月22日,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说,经初步认定,单志政捐献的这批文物年代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单志政家农田所在的位置,可能是史前聚落人(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且包括与居住地直接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留下的遗址。 

  “结合这批捐献的文物来看,砍砸器比较多,说明当时的古聚落人有可能手工业比较发达,石磨盘和石棒说明他们在从事农业加工”,张铁男说,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北疆的考古工作多是墓葬发掘,遗址发掘极少,“这批文物提供的信息,和这个遗址点的发现,对研究北疆史前聚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形态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责任编辑: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