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少数民族文种138件古籍原件亮相乌鲁木齐市

27.07.2016  16:02

  巫术占卜、婚丧嫁娶、债权买卖、制鞋工艺……7月26日,“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回展新疆站在自治区博物馆开展,这些涵载着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古籍,使前来参观的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

  

  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人员米娜娃尔·阿不都(中)向参观的市民介绍如何修复古籍的技艺。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据了解,“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办,自治区文化厅、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承办,来自全国20余省份的少数民族古籍也在此进行展览,其中展出有关新疆的古籍86部,成果展96种。

  26日,在自治区博物馆二楼展厅内,记者了解到该展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书籍类、铭刻类、文书类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第二部分展示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原件138件,涵盖维吾尔文、蒙古文、哈萨克文、回鹘文、朝鲜文、西夏文、古壮字、藏文、傣文等25个少数民族文种;第三部分展出了古籍复制、修复等成果,并安排古籍修复专家现场演示和讲解古籍修复技艺技法;第四部分,则展示了各省区市30年来整理出版的具有重要影响和艺术价值的成果173种600多册图书。

  这些来自各省份馆藏的古籍文物包罗万象,包含历法星象、巫术占卜、婚丧嫁娶、债权买卖等,其中不乏曲本《陈世美不认前妻》等让人一看就心领神会的古籍。

  “看着这些历史故事以及诗歌曲子等,就让人非常有感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市民王先生得知此次展览后一大早赶来,望着陈列馆中展示的各色古籍,他感慨连连。

  除了各色古籍外,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成果展一侧一个面积约3平方米的展桌上,摆放着几本桑皮纸书、锤子、刻刀、刷子、镇纸、量尺、剪刀等各色工具,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尔·阿不都站在桌前拿着桑皮纸制作的古籍向来往的游客解读。

  “这些古籍的修复时间得看破损程度,破损程度小一两个月就好了,破损程度大的一两年都好不了,线装、清洗、压平、测量、上胶、贴纸……一本书有多少残页,就要重复多少遍相同的工作。对于古籍的修复,每一步都要万分小心,这也让古籍修复工作变得漫长。”米娜娃尔·阿不都说。

  自治区民委(宗教局)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艾尔肯·伊明尼牙孜说,此次展览旨在全面展示30余年来全国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普查、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等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示具有代表性和重要版本价值的各民族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

  据悉,这次全国巡展活动先后在广西、新疆、云南、北京等地举办,新疆为第二站。

  《陈世美不认前妻

  在自治区博物馆汉字体系文字展览大厅内,一种名为白文写作的曲本《陈世美不认前妻》让人眼前一亮,因为秦香莲的故事不仅早已广为流传,还经常会被现代人引用。

  该古籍《陈世美不认前妻》是一个近代抄本,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私人藏品,是一个白文大曲本,由白族民间艺人根据流传于汉族地区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改编而成,讲述北宋年间有一对夫妇,丈夫名叫陈世美,妻子名叫秦香莲,丈夫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结果得知丈夫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秦香莲上京寻夫遭拒的故事。

  据了解,这些古籍文字是从云南大理南诏国遗址中发现和搜集而来,形似汉字构造,现在称其为“方块白文”,大约产生于唐代中晚期。

  《休妻文书

  现在无论是大银幕上还是生活中,一对曾经恩爱有加的小情侣分手后,“感情不和”的说辞比比皆是。无独有偶,在一张1918年撰写的休书中,这对夫妻也是因感情不和分开了。

  在自治区博物馆二楼古代文书展堂内,一张察合台文写就的《休妻文书》让不少市民驻足观看。该文书写在一张泛黄的和田桑皮纸上,纸上的文字清晰可见。

  该文书幅长21厘米,宽16厘米,由主人马赫苏提在1918年撰写,写着马赫苏提和妻子布维尼亚孜布维结婚5个月后,因感情不和,无法继续生活下去,现协议离婚。

  据了解,察合台文是从中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中亚地区一种已基本消亡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