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件作品被撤销中国新闻奖参评资格背后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审核结果日前揭晓。在提交审核委员会的856件作品中,共查出300件作品有567处差错,其中168件作品将被撤销参评资格。
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具有行业标杆性的示范引领作用。“过去一年,很多新闻单位修改了‘采编校印’制度,加强了新闻队伍的培训,完善了作品评优机制,为今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打下了基础。”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介绍说。
按照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让评奖工作严起来、实起来”的要求,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延续了“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论优劣”的原则,对参评作品的导向、新闻事实、新闻要素、社会影响以及文字差错、技术问题等进行筛选和把关,让有问题、有差错的作品止步在定评前。
据悉,为了使评奖工作更加规范,中国记协已委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就新闻作品的量化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预计可于明年投入试用。
856件作品、151.5万字、131.7小时音视频……6天时间里,记者全程见证了40位审核委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
数天连轴转,成果不小:在为期6天的审核中,审核委员会对323件作品提出663条审核意见。根据这些审核意见,将有168件作品被撤销参评资格,约占审核作品的五分之一。
继2014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后,今年7月13日至18日,中国记协第二次组织审核委员会对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进行审核。今年的审核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去年就参加过审核的“老人”,以确保规则、标准的延续;另外三分之二的委员是新抽取的,以确保委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本届审核委员会延续了“一字一句,一分一秒;只辨是非,不论优劣”的原则,对参评作品进行筛选和把关,用意与上届一以贯之:让因违反《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规定的作品止步于定评之前。
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在7月14日与审核委员会全体委员座谈时一再强调,要按照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的要求,让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更加严起来、实起来,捍卫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评选工作环境。
树立典范新闻界的好传统回归了
2014年,经过各地三级评选、4次公示后提交审核的742件参评作品,仍有338件存在各种明显瑕疵,87件作品被建议撤销。这在新闻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也是规范、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引导者。”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向记者介绍说,“一字一句一标点,看的是文字,改的是错误,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气,展示的是采访、编辑、版面工作流程的严,体现的是写作文风的实。一分一秒一镜头,审的是画面,纠的是问题,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尚,展示的是采编制作播报工作运作的细,体现的是思想挖掘的深。过去一年,审核工作发挥倒逼作用,推动很多新闻单位修改了‘采编校印’四审制度,增强了新闻队伍的培训,完善了作品评奖机制,为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创新评优打下了基础。”
作为审核委员会的“老人”,第二次参加审核工作的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卫东教授与几位再次入选审核委员会的委员有一个共同感触:“今年的作品质量大有改观,审读中经常被优秀的作品感动。”而去年的情况是:“拿到作品马上看到的就是问题,一些低级错误很让人恼火。”
一边说着,刘卫东一边翻开厚厚的参评材料,给记者介绍起“接地气”的好作品:“我不只被报道中的人物感动,也被记者的精神感动。作品现场感、感染力强,说明记者真正深入了下去,是用‘脚’写出的好新闻,也说明中国新闻奖的改进真正见了实效。”
通过增设审核委员会、允许自荐他荐、试点教研机构推荐等改革举措,中国记协一方面广开言路,避免了好作品在报送环节被淹没;另一方面加大了审核力度,避免出现“不该评上的评上了”的现象。
田聪明代表中国记协对审核委员们提出的要求很明确:“宁缺毋滥,‘上不封顶、下不兜底’,让好作品有入口,相形见绌的作品有出口。”
严谨公正评出好作品才能增强凝聚力
“‘攻坚破难’是生造词语,应为‘攻坚克难’。”
“片中没有对年仅2岁身患耳疾的小男孩进行隐私保护。”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审核委员是何等“吹毛求疵”!
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刘小峥坦言自己深受鼓舞,他颇为激动地对记者说:“作为一个普通编辑记者,以前觉得中国新闻奖高居庙堂之上。现在,中国记协邀请了一些不担任行政职务的编辑记者参加审核,这就是走群众路线,是对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莫大鼓舞。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马虎。”
审核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表示:“审核委员会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替定评委员们阅读作品,对每一件作品的决断都要非常慎重,撤销意见要能‘打中要害’。”
正是出于对参评作品、推荐报送单位、作者本人负责的公心,委员们全情投入到审核工作中。
7月15日晚的例行组长会上,一份图表分析报告引发了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原来,为了确定某电视直播作品是否符合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采用音像资料时长不超过整个作品时长的1/3”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高贵武等第10组的三位委员,详细统计了该作品中新闻核心现场、外围现场以及演播室口播、访谈、预录资料等各类信源的时长与占比,并用柱状图、饼状图做了形象直观的定量分析。
120分钟的作品,一秒一秒甚至一帧一帧地精确统计,委员们忙完已是凌晨1点。
“审核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倒逼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连续两年参加审核的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马兴宇表示,“评奖也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用好作品增强新闻界的凝聚力。”
任重道远严与实的好作风必须保持
一支红笔,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份《标点符号用法》和一份《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摆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张敬民桌上的这几样东西,是每个审核小组的“标配”。张敬民形象地把自己比喻为“排雷兵”。
不少委员对记者表示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中国记协领导向他们交代得很清楚,审核委员会的责任“绝不只是挑几个错别字而已”,除了文字性差错,更重要的是要审核作品在导向、社会影响和新闻事实、新闻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13个审核小组,每组均由来自教研机构、中央新闻单位和地方新闻单位的委员组成。
“这样的组合给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然高度认可这种审核模式。他认为,审核的过程,既是查找差错的过程,也是业界学界坐在一起研讨新闻工作的过程。
隐性采访的合理性、模式化的表达方式、钓鱼采访的合法性、网络作品过度依赖技术、自荐作品的审核流程、主流媒体是否存在过度策划的问题……几天的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委员们就某一专业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完善评奖机制提出意见建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表示,中国新闻奖的审核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活的新闻教材,每年每位审核委员都是一粒“珍贵的种子”,他们本身就会努力推动这些生动案例进高校、进媒体,这将对促进青年新闻工作者打牢专业基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受到全国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与普遍肯定。为了使评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国记协目前正委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发量化打分评价系统。这次审核工作会期间,不少审核委员一边忙着各组的审核,一边抽空接受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奖项量化打分评价系统课题组成员的深度访谈,就评价系统的开发使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对于每年不断推出改革创新措施,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说:“中国新闻奖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以发掘真相、追求真理为使命的新闻界,只有自身风清气正,才能担负起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的职责。我们要团结、动员全国新闻界共同努力,让中国新闻奖成为在国际上更加具有品牌美誉度和权威性、公信力的奖项!”
一评论
在变革的时代守护新闻职业底线继2014年中国新闻奖大刀阔斧地改革后,今年7月13日至18日,中国记协第二次组织审核委员会对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进行审核,再次展现了新闻奖评奖改革的力度。
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0年,20多年来,它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改革的进程,见证了优秀新闻人的足迹,包容了新闻作品形态多元化的演变。在与中国媒体改革、转型的同行中,中国新闻奖在中国新闻界行业标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传媒的发展波澜壮阔,中国新闻奖则剖石见玉、淘沙见金,努力将那些反映时代发展进步的作品挑选出来,留给新闻实践者、新闻教育者与学习者,也留给新闻史。
近十年来,传播格局和传媒形态正在发生巨变。作为新闻作品的评价者、行业标准的塑造者,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犀利的质疑。近年来,中国记协积极改进创新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奖工作,拓宽奖项评选范围,细化评奖流程,增设审核环节,用一字一句的较真、动真碰硬的态度,严把参评作品的价值内涵、业务标准和语言规范之关。这是对质疑的回应,也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在媒体变革时代对自身权威的塑造,更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维护。
一处未加核实的引用,一个不合逻辑的数据,一处夸大的叙述,一个有语病的句子,几个常见的错别字,都会将一篇作品挡在新闻奖的殿堂之外。对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较真,也曾引起“是否吹毛求疵”的质疑,但正是这种较真,倒逼新闻行业以制度规范新闻采编流程,严把发稿环节,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正是这种较真,明确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守护新闻工作者代代传承的务实求真精神;正是这种较真,提醒新闻从业者坚守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回归并继承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从业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记录真实的中国。
在人人手握麦克风、媒体定义已经变得模糊的时代,新闻生产追求更快更高效,疏漏和瑕疵也变得更加不易避免,这是媒体转型中的伴生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奖评选坚持对新闻作品差错的零容忍,是对疏漏和瑕疵的矫正,更是为转型期的媒体提供价值指引——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不能因媒体的变革而散佚;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能因媒体的生存压力而丢失。
严字当头,实字当先。中国记协对有差错的作品并非一撤了之,而是要退回原单位,让新闻单位和作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编写核查工作报告和案例集,公开发布,向新闻界通报各类差错情况。通过审核,提高对新闻业务标准的认识,提升新闻队伍素质;通过审核,呵护新闻行业“严”与“实”的生命线,打牢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两个根基。
在变革的时代更应守护严肃新闻采写,因为,我们的新闻最终要留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