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看今朝】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强区迈进
2015年10月24日,叶城县园艺场种植户将准备出口的苹果进行分级。 近年来,喀什地区将林果业发展转向提质增效,确保600万亩林果业基地既“足亩够株”又“良种质优”,打造面向国内及中亚的“喀什噶尔大果园”(本报资料片)。
2016年新疆小麦再获丰收,夏粮生产实现了“九连增”。今年我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小麦数量接近4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在刚刚召开的2016年自治区冬小麦播种工作会议上,我区又增加了明年小麦指导性计划种植面积,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区遵循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种植业
由二元向三元结构转变
近年来,我区农业发展与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农产品价格遭遇双重挤压、农产品效益不高、农民丰产难丰收的局面。因此我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的新需求,调整结构,走出具有新疆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自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以来,自治区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引导广大棉农退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或低产棉区,改种春小麦、玉米、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确保粮食增产增量。”自治区农业厅党组书记朱岗说,面对新形势,自治区农业部门提出了“稳粮调棉、提设增特”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突出强基础、促转型、上台阶,粮食、棉花、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四大产业不断发展。
在粮食生产方面,我区按照“全区平衡,略有节余”的粮食生产目标,实施小麦种植指导性计划,大力推广“井字形”播种等新型种植模式应用,完成109万亩小麦高产田和106万亩玉米高产田建设任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探索种植小杂粮、豆类、谷类等适销对路替代性作物,丰富了粮食种类多元化基础,加快绿色、多元粮食品牌创建,延伸粮食产业链。
目前,我区棉花种植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同时加大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确定5个试点县市,从产、加、销环节入手下达试点工作任务,促进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对主产县市项目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棉花优势产区种植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我区还积极鼓励通过订单农业发展加工辣椒、加工番茄等特色经济作物,并结合畜牧业发展,退棉还草,改种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料。
从今年我区种植业结构现状对比更能看出这一明显变化: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面积较上年增加38.59万亩;而棉花面积继续调减,种植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面积较上年减少195.4万亩;糖料、油料、蔬菜瓜果小幅增加,面积较上年增加27.5万亩;特色经济作物迅速发展,面积较上年增加101.7万亩。
可以看得出来,按照“稳粮、调棉、优果、兴畜”的总体要求,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不仅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而且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疆特色农产品遍布全国大中城市
我区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使得全区农业发展亮点频现:除了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棉花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林果加工销售产业链也逐渐完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一番……新疆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为全疆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打造加工番茄、加工辣椒、打瓜、哈密瓜、孜然等特色作物优势生产基地,规模种植优势不断凸显,区域布局向优势产区聚集,新疆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明显,成为重点产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我区还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市场开拓、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四项工程”,强化政策指导、产业扶贫、农民创业、科技创新“四项服务”,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
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257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20.33亿元,同比增长11%;新增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0家,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8家;预计今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483.63亿元,同比增长7.42%。
截至今年6月,全区休闲农业各类经营组织(户)达到5818家,接待城乡居民142万人次消费,实现营业收入25.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3%。相继涌现出以景区带动型、城区近郊型、历史古村落型、特色产业辐射型、农业科技示范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型为代表的经营模式,一批区域中心城市近郊休闲观光集散地脱颖而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另外,我区还加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积极开拓内地省区中心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市场,实现了新疆农产品在北京、成都等地展示直销常态化,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以特色林果为主的新疆农产品天然绿色商品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受到全国消费者的普遍赞誉,新疆农产品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如今,我区农业发展已经处在由平面向立体、由单向向全方位、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时期,千万农民正在广袤的田野上生产和收获幸福。
已有11个地州市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关键是看农民收入。”朱岗说,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多条腿”走路,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作为农业大区,新疆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6%。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来,我区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全方位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质增效促进农民连续增收。同时,从中央到自治区持续加大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去年,我区农民收入增长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850元。而在过去五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3.6%,累计增收4120元。目前全区已经有11个地州市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南疆四地州是我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去年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南疆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南疆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南疆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区已经按照“稳粮、调棉、优果、兴畜”的具体要求,推动南疆农业走产业化、深加工的路子,增加附加值,发展全产业链,通过开发南疆农业多种功能,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林下经济,特别要发挥好南疆农户庭院较大的优势,发展庭院经济,挖掘当地农民持续增收潜力。
在去年1740余户贫困户开展庭院经济项目试点的基础上,我区今年又落实南疆四地州庭院经济项目总资金9487万元,涉及四地(州)31个县(市)、435个贫困村,其中26个贫困县(市)全覆盖,实施贫困户9100余户,每户补贴资金 1 万元,惠及农民36000余人。
“实施庭院经济项目对解决南疆人多地少的矛盾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作用显著,对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意义重大。通过养殖、种植、加工三区分离的模式,可以使庭院经济成为南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朱岗说。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区正在积极向新的目标努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