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的一天】王延明:把茫茫白碱滩变成花果园

23.07.2015  13:30

天山网讯(特约记者佟向东 康彦 秦梅花摄影报道)走进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的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满眼只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与厂区之外的戈壁荒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些“绿”,与一个叫王延明的老人30年在茫茫白色碱滩上义务植树密不可分。

王延明在园子里劳动。

5月9日中午,记者走进厂区一片叫“延明园”的林子,看到一位银发的慈祥老人在弓着腰种植红薯,他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位老人就是王延明,今年已经84岁了。30年来,他几乎每天要到这片园子里活动活动筋骨,或挥动铁锹植树,或放水浇菜,或摘果送人。

无论是克拉玛依市民,还是外地人,只要到过这片园子,无不被他痴心染绿荒漠而动容。

王延明在查看果树的挂果情况。

1955年的5月,他随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水文勘探队来到新疆独山子找石油,从此与大漠戈壁结下终生之缘。初到克拉玛依时,抬眼望去地上是白茫茫的一片,开始以为是雪,走近后用手抓了一点,用嘴尝尝,竟然是碱!人们随口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白碱滩”。戈壁滩除了极少的梭梭草和干枯的红柳丛之外,很难看到一点绿色,因此“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成为人们对这块土地的评价。王延明所在的采油二厂所有人都十分渴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1985年,身为采油二厂党委书记的王延明积劳成疾,患上心脏病,年仅54岁的他坚决要求辞职。几经恳求,上级终于同意。在全厂干部大会上,他说:“从明天起,我来负责搞绿化,要让白碱滩变成绿洲。

退居二线后,他谢绝了组织安排的疗养,带领绿化队开始了厂区街心公园的建设。每天靠药物维持,口袋里时刻装着速效救心丸。风雨三十年,他挖沟时栽倒过,施肥浇水时病倒过,老伴无数次到工地唠叨过,担心他的安危。

王延明在查看果树的挂果情况。

    30年来,他没有张口要过一分钱的报酬,他总说“我的退休工资足够生活了,要那么多钱干啥呢?

    30年来,有无数的人请他去当顾问,或者入股办公司,他总说“我的绿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在他的带领下,采油二厂的绿化覆盖率由不足1%,提升到了如今的35%。多个公园、水上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建立了起来。整个厂区如今已成为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楼亭相映的园林式“小江南”。

王延明准备给树浇水。

    地处厂区西北郊的延明园,占地面积85700平方米,是王延明老人带领绿化人员经过30年的呕心沥血,使这块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园”,种植有榆、白杨、苹果、李子、山楂、葡萄、银杏等诸多树种和绿色草本植物。1998年,王延明带领工作人员在这里试种水稻成功,为克拉玛依“大农业”战略实施,成功地打造了第一块试验田。为了表彰王延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表达采油二厂全体员工的崇敬和感激,采油二厂把这片园林命名为“延明园”。老人不愿意,以为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于是找到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局领导说:“有什么不可以呢?其寓意为‘延安精神在此地大放光明’,你以为仅仅是种了几棵树的事吗?”王延明无语只好作罢。

王延明在自己的园子里与人交谈。

    “还真是奇怪,我的心脏病和其他病,都随着我植树而不见了踪影。”精神矍铄的王延明对记者说。

    在王延明的影响和感召下,克拉玛依市每年参加植树的人数接近20万,共产党员有先锋林,共青团员有青年林,军地有共建林,家庭有惜缘林,少年儿童有希望林,普通百姓有防护林……

    30年来,虽然王延明获得过无数个荣誉,但在他看来,已经成为克拉玛依人的精神守望者的绿色树木,才是自己最为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