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当干部要实一些再实一些

29.07.2015  20:36
原标题:当干部要实一些再实一些(红船观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修身律己、从政用权、干事创业的标尺和明镜,其要义无外乎干部如何在“做人”与“做事”上实打实,做到以实立身,以实为守,以实行事,以实求进。这是对干部的一种修身要求,一种行为规范,一种评价标准,尤其要做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为国为家者”分为四种,德才兼备者是圣人,有德无才者是君子,有才无德者是小人,德才皆无则是愚人。更进一步,司马光道出了对这四种人为官的评价,能得圣人和君子自然是好,但是“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为小人挟才以为恶,其危害甚多。

实际上,这体现出对为官者为人的看重。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对党员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准则,就鲜明的昭示了对干部做人的要求。干部莫忘“三严三实”,就要矢志忠诚老实、坦荡踏实、厚道朴实、求真务实,在任何时候都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

现实中,不少干部认为“实在人吃亏”“老实人没出路”,因此为官用权、为人处世之时就难免投机取巧,华而不实。一名曾经的高官身陷囹圄后忏悔道,自己“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这种对组织阳奉阴违、耍“两面派”的行为,便是对组织的不实。更有甚者,这种“不实”在有的干部身上根深蒂固,直至落马还“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其“不实”程度令人唏嘘。还有的干部对同志不实,表面一团和气,暗中勾心斗角,搞“小圈子”;有的干部对群众不实,平时说惯了空话套话,对群众冷漠麻木,敷衍塞责;有的干部对工作不实,不敢担当,假大虚空,损公利己;有的干部对家人不实,缺乏责任,感情出轨,生活腐化……

这种不实之风一旦形成便顽疾难祛,不仅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对政治生态破坏力极大,很容易形成歪风“染缸”,让洁身自好者难以招架,让好干部也不自觉间“温水煮青蛙”。就其自身而言,这样不实的干部把自己练就得如“泥鳅”般油滑,最终是损人害己,轻则失信丢分,重则身败名裂。这不仅是当干部的失败,亦是做人的极大失败。

早在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了党员干部存在的不实之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一些干部身上的种种不实病灶,说到底还是私心在作怪。一事当前,出于公心,便不难选择;私心作祟,往往瞻前顾后。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干部队伍中向来不乏高举公心的“实在人”,从“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谷文昌,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再到“一身公仆正气,奉献满目青山”的杨善洲,他们无不是在艰苦贫穷的地方一干就扎下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不求功名利禄,只为群众多做一点实事,因而也留下满满清誉在坊间。

群众心中有杆秤,掂得出干部的实与否。不实之人,可逞一时之快,终究不能欺瞒一世。不要沾沾自喜,“做人要实”是永恒的人生课题。当干部,还是要实一些,再实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