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外交战”告一段落 中国倡议获全球认可
中新社北京4月1日电(记者 蒋涛)截至3月31日,中国倡议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朋友圈”已达48个国家和地区。
虽名为“亚投行”,其创始成员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可以说,中国这一倡议获得了全球认可,掀起了一股“亚投行热”。
纵观亚投行诞生过程,中美外交“暗战”、“交锋”、“对决”等说法,频现于各大媒体。而各方受内政外交因素影响,加入亚投行的决策过程各异。北京分析人士指出,亚投行倡议的成功实现,成为标志性事件,最终结果也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
亚投行成为新闻“爆点”,源于上月12日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带来的示范效应持续发酵,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俄罗斯、巴西等纷纷申请加入。
在英国决策背后,可以清晰看到外交博弈的影子。据媒体报道,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不顾外交官们“加入亚投行可能疏远与盟友关系”的警告,最终说服英国决策者们做出加入决定。他的理由是,英国加入亚投行带来的商业利益将超过可能引发的“外交骚动”。
英国担忧的“外交骚动”主要是与美国关系。美国的亚洲盟友们也有过一段纠结的决策历程。从最初的断然“回绝”到最终高调宣布加入,澳大利亚和韩国多次反复并在临近截止日前才最终作出决定。
在截止日期前,美国并未申请加入亚投行。但面对媒体所称“盟友‘多米诺骨牌似’倒向亚投行”,美国官方已对亚投行展示出积极姿态。美总统特别代表雅各布·卢日前访华时表示,“欢迎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愿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加强相关合作”。
在分析人士看来,亚投行倡议是中国顺时应势的创新举措,经济杠杆最终撬动政治格局属“意料之中”。“这显示出中国外交更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不断提升,互利共赢而非价值观划线的外交理念赢得广泛认可。”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对中新社记者说。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认为,亚洲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也超过了50%,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多边金融机构,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翻开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英国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与千万级人口结合,美国、苏联等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与亿级人口结合,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工业化,将是工业化与十亿级人口结合。在柯银斌看来,如今中国倡议的亚投行,将是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突破口,实现单一国家工业化到群体国家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与几十亿级人口结合的创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月31日说,亚投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开发机构,欢迎所有有兴趣的国家加入。中央党校教授赵磊分析认为,美日虽未以创始成员身份加入亚投行,但今后仍可能加入,亚投行也应欢迎它们加入,提升多元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王帆指出,中国不是也不可能追求一家独大,中国话语权的提升不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颠覆,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多位分析人士近日撰文指出,亚投行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亚投行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外交大战略的推进,相信将有更多中国倡议获得全球认可。”赵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