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第113医院的援疆军医“亚克西”
84岁回族老人买买拉提弯腰吃力,行走困难,普外科副主任孙刚仔细审阅老奶奶的病历,为老奶奶进行全身检查后,开出了一副特殊的“药方”:做操。见老奶奶听不懂普通话,孙刚找来中心卫生院的医生,一遍遍示范,一遍遍讲解动作要领,额头上如黄豆般大小的汗珠把白大褂胸前湿透后,老奶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不停说着:“热合买提,热合买提……”
巡诊车发动后,专家们个个拿起馕狼吞虎咽“啃”了起来。早上7点左右出发时哈巴河的天还是伸手不见五指,当地上班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14点,下午16点到晚上20点。
能为群众看上病,啥都不是事儿。虽然一日三餐都是面食,还要倒时差,可说起为群众送健康,专家们就像打了“兴奋剂”似的,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
雪越下越大,驾驶员提醒是否巡诊往后推推,专家们不约而同说:“群众看了病,心里才踏实。”
裹着一身雪花走进牧民艾哈米·热措家中时,这位和祖国同岁的老村长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有党的关怀,哪能有今天幸福的日子,没有亲人解放军,哪有牧民的安宁的生活,感谢党、感谢亲人……”
“老村长,您放心,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您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的。”放射科俞高龙主任边和老村长拉家常,边给他做检查,得知老村长血压高,俞主任一遍一遍在老村长耳朵前交代注意事项,叮嘱如何用药。
这边军民鱼水亲如一家,那边看病一户接着一户。皮肤科朱卫星主任、妇产科周琴医生兵分两路,分别走进塔依索干村协警哈克拉买提、塔依索干村村民热古丽·哈伊家中。
由于哈克拉买提经常巡逻,加上气候原因,脚气严重,主任让他脱鞋时,他还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朱主任见状,上前用手托起他的靴子,前后一推一拉脱了下来。哈克拉买提的妻子看到,连忙用头巾捂住鼻子,给朱主任递了别看了的眼色。朱主任毫不在意,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小,像雷达在哈克拉买提的脚上来回扫射,直到确认病症后才起身。
开药、医嘱、留下联系方式,一切完成后,朱主任才发现,哈克拉买提和妻子直直望着他,眼中早已盈满泪水,好像稍微一碰就会喷涌而出。
“你们是我们的亲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朱主任说。直到朱主任走进500米外的另一户牧民家,哈克拉买提和妻子才一走三回头回到自己的家。
在热古丽·哈伊家,周医生关上门,半个多小时后才出来,离开时,热古丽·哈伊说啥也要留她吃饭,脸上的笑容如盛开的花朵般灿烂。
“103岁哈萨克族老人恰合库拉·木哈乃摔倒生命垂危,请专家帮助实施手术。”从戈壁深处返回哈巴河人民医院的途中,一个紧急求援电话打破了车内的安静。
“有一分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分的努力。”到达医院后,专家们随即投入战斗。经检查,专家们认为传统的骨折开放复位钢板固定术,对于高龄老人特别是骨质疏松患者,手术失败率很高。专家们最终决定,为老人实施风险极高的髋关节手术。随即,专家们赶紧组织哈巴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麻醉科、呼吸内科等多科医生进行会诊,讨论制定手术方案,晚23时许,老人被推进了手术室。
两小时后,实施麻醉的麻醉科副主任裘剑波宣布手术成功。
目前,老人仍在术后康复中。
而在当地,从宁波来的援疆军医把百岁奶奶治好了的事情,却早已成为佳话,传遍了全县。
“解放军第113医院的专家来了后,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在哈巴河地区创造了‘四个第一’:成功实施首例103岁老人手术、首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手术、首例肝破裂救治手术、开展第一家疼痛门诊。”哈巴河县人民医院慕院长介绍说。
专家们的感人事,就像吐鲁番熟透的葡萄,一串挨着一串。说起援疆的亲人解放军,哈巴河县群众异口同声,人人竖起大拇指:援疆军医,“亚克西”!(“亚克西”是维吾尔族词语,意思为“好”“优秀”“棒”)
笔者了解到,解放军第113医院从援建哈巴河县人民医院以来,已先后派出50多名专家到哈巴河县人民医院手把手帮带,先后捐赠了价值600余万元的磁共振、碎石机等医疗器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1项,转让科技成果23项,接受哈巴河人民医院来院进修50余人次。巡诊牧民人数2000余人,免费发送药品药具价值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