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记朝核应急中的信息公开实践

21.01.2016  11:53

  编者按

  目前,我们已经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涉核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大大增加,但真假信息林林总总,尤其是公众本身对核辐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加之涉核信息比较敏感,公众“谈核色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近日发生的朝核事件中,我国政府充分重视、迅速反应,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对有效引导舆论起到重大作用。

  ◆赵楠 姜瑛

  2016年1月6日,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后,全社会对此次核试验是否会对我国辐射环境产生影响忧心忡忡,一股紧张情绪在网络中蔓延开来。

  在朝鲜核试验发生的一个小时之内,环境保护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专门的舆情信息组,对涉核舆情进行监测,对社会发布信息。如何妥善处置涉核舆情,稳定公众情绪,也成为检验此次对朝鲜核试验应急处置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第一时间主动公布监测信息,树立官方权威形象

  对于公众来说,此次朝鲜核试验后最想得知的信息并不在于核试验本身,而在于核试验之后自身生活环境是否安全的判断。

  据了解,此次朝鲜第四次核试验辐射应急工作与前三次相比,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加大了信息公开力度。从1月6日开始,环境保护部的官方网站上就及时公布应急相关信息,并设立了“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应急监测”专栏,公众可以清楚地在网站上查询到布设在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此外,国家核安全局官方微信也每天定期发布工作进展和数据结果。

  涉核信息的主动及时公开不仅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表明政府对此次朝鲜核试验应急工作的信心,让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权威媒体率先发布报道,把谣言消灭于未然

  除了监测结果公开透明外,为了在此次朝鲜核试验辐射应急过程中发出正确声音,防止未经核实的信息及谣言蔓延,环境保护部统一新闻发布渠道,在官方网站上及时发布应急工作进展。

  1月6日朝鲜宣布进行核试验后,当天就在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上刊登了名为《环境保护部针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启动辐射应急监测》的新闻,之后又刊出《环境保护部在吉林成立朝核应急前沿指挥部》等新闻,其他媒体纷纷转载,让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官方权威渠道了解应急监测工作的进展。

  同时,发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的作用。1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首先播放了新闻《东北及周边地区辐射监测未见异常》,直观地为公众展示环境保护部在东北边境开展辐射应急监测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效,在1月11日12时的《新闻30分》头条播发了总长为7分钟左右的深度报道,由专家和一线监测人员详细介绍先进的应急监测设备、应急监测工作的程序及目前的结果,使公众更加全面的了解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准确公开信息,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此次朝鲜核试验应急监测中信息公开及舆情应对的成功实践证明,及时准确的涉核信息公开,非但不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反而会消除潜在的不实传闻隐患。

  如果还沉迷于将信息封锁在保险箱中的传统做法,公共部门的一切信息都视为国家秘密,长此以往,必将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不小的损害。

  及时的信息公开不仅显示了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也表明了真正把人民安危利益放在首位的责任心;及时向社会公开突发事件信息,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核与辐射公众沟通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环境保护部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的公共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核与辐射安全知识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相关工作,期望有效解决公众“谈核色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