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美有助消除美对华噪音
去年以来,美学界、战略界对华认知出现恶化情况。2014年恰逢“一战百年”,日本首相安倍在达沃斯论坛上公然抛出“一战重演论”,将中日关系比作一战前的英德关系,暗示东亚局势容易擦枪走火,中国意欲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随后,国外部分学者将中日或中美关系与一战前英德关系挂钩。其论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中国崛起类似当年德国,崛起国与守成国矛盾难以化解。其二,东亚缺乏约束战争的安全机制。其三,中国目前的发展态势和一战前德国存在相似性,表现在经济出现减速、国内压力导致扩张需求、国内民族主义升温、军费开支增加、对国际秩序的不满增强等。
美国欲调整对华战略?
2015年以来,美国学界、战略界对华态度并未好转,形势甚至更为严峻。率先挑动美国学界、战略界神经的是现任美国哈德森研究所中国战略中心主任、前兰德公司分析员、美国国防部长前中国事务顾问白邦瑞。白邦瑞自称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在2015年年初出版了《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大国的秘密战略》一书。题目很唬人,内容更是“恶意满满”。
白邦瑞认为,中国四十多年来一直在实施秘而不宣的“百年马拉松”战略,希望在2049年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美国不仅被蒙在鼓里,还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白邦瑞最后指出,中国这一战略是美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国家安全挑战,美国应该采取竞争性战略、凝聚国内共识、加强盟友整合等十二点应对措施。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3月在《华尔街日报》喊出所谓“中国崩溃论”。沈大伟今年1月刚刚被外交学院列为美国“知华派”学者第二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华表态都较为温和。但2011年后,沈撰写的文章和书籍逐渐透露出其对华认知转向强硬。此番提出“崩溃论”再次证明他已踏上“转型”之路。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在4月发布了题为《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的特别报告。报告作者为该委员会的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和向来对华不友好的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阿什利·泰利斯。这份报告无非是“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的老调重弹,认为美国将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战略已经“破产”,中美战略竞争远超合作的局面已成“新常态”,美国应采取重振经济、加强军事、执行有效网络政策、完善同盟体系、适当高级别外交接触等全面措施制衡中国。
但必须看到的是,美国仍有反对政府调整对华战略的声音。今年2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前美国国安会官员韩磊与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斯蒂芬·哈德利在《外交事务》上刊文,提出了中美继续推进合作的“折中方案”,即“中国抛弃‘核心利益’的说法,美国则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
4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傅泰林、史汀生中心东亚项目主任容安澜等在内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发布了一份受美国国防部委托撰写的《亚太地区冲突与合作:战略净评估》报告,里面涉及的对华态度就相对客观。报告提及中美应进行更具长期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对话,并对各自担忧和意图进行详尽评估和解释,保持高度透明性。
同样在4月,澳大利亚前总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中心高级研究员陆克文也发布了整体基调较为积极的研究报告《习近平治下的中美关系,以建设性的现实主义来实现中美共同使命》,批驳了所谓的“中国崩溃论”,提倡“现实”地承认中美间分歧,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解决,加强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合作,“维护、加强并适当改革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地区和全球秩序”。
6月,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召开前,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美国国安会亚洲事务主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杰弗里·贝德发表文章《改变对华政策——我们是否在自寻敌人》,批驳其他一些学者鼓吹的调整对华政策建议,认为这么做只会毁掉苦心经营的中美关系与亚洲和平。
噪音为何出现?
第一,中国外交更为积极进取,美国无法接受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力。中国建设南海岛礁、“一带一路”、倡导亚投行均被视为改变国际规则、国际秩序,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说引发学者讨论。美国出现不适感,一些人焦虑不安,怀疑美国是否对华过于软弱,是否应采取其他强硬的应对措施,以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
第二,美国已经进入大选周期,对华政策成为辩论焦点。主要竞选人为吸引眼球、拉动选票,对华言辞强硬,希拉里、杰布·布什、兰德·保罗、泰德·科鲁兹均言辞强硬、今后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或仍将成为两国关系的热点,一定程度上会助长质疑中美关系的声音。
第三,美学界、战略界出现“代际差”。美战略界对华官员、学者正经历代际更替,对华有较为深厚感情、经历改革开放的“老一代”如芮效俭、李侃如、杰弗里·贝德、容安澜、傅高义、包道格等,正被“新生代”取代,如亚洲研究局登马克(近期出任国防部负责东亚事务的部长副助理)、新美国安全中心拉特纳、美国进步中心哈特、康奈尔大学白洁曦等。
其中,两个人尤为值得关注,即白洁曦和拉特纳。白洁曦师从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谢淑丽曾在希拉里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期间担任她的中国问题政策顾问。白洁曦的Powerful Patriots: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一书也在学界反响极佳。拉特纳则刚刚离开新美国安全中心,成为美国副总统拜登的副国家安全顾问。倘若希拉里成功问鼎白宫,这两人将有望一展宏图。这些“新生代”普遍为国际关系科班出身,擅长理论,缺乏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感情认知,其成长背景为中美实力差距缩小,对华态度较为强硬。因此,长期看,如果新一代主导美战略界,美国对华战略调整并非不可能。
习主席访美有助消除噪音
目前中美关系氛围相比去年略显糟糕,似乎离“十字路口”越来越近,但不应夸大两国关系的竞争面和消极面。中美关系并未处于“摊牌”时刻,应清醒认识两国关系的现状,防止中美关系进入“漂流”状态。在噪音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访美无疑将成为稳定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的一次访问。
同时,奥巴马在任期最后时刻必定寻求在中美关系方面留下历史遗产。增信释疑,挖掘、拓展合作领域仍将成为重中之重。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两国应夯实已取得的共识,或发表联合声明,推动巴黎气候峰会取得成果;在网络问题上应寻求打开局面,尝试恢复对话,在准则制定方面争取达成一定共识等。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孙成昊 编辑:严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