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战略下中国对美外交的新思路

09.10.2014  19:35

      当地时间2013年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新疆日报网讯 自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得更为主动,特别是在维护中国的主权方面。美国对此的解读是,中国的外交变得更加强势和咄咄逼人。2013年11月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之后,美国国内对中美关系的悲观态度加剧,对华决策的氛围持续恶化,美国对南海的政策也相应变得更加强硬。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自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总统会晤以来在各个重要外交场合的讲话,中国的外交政策方向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仍然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对美政策上,仍然倡导并致力于建立中美新型的大国关系。

  中国的对美政策是建立以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美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领导人相信,中美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的——“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关于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归纳了三个要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不冲突不对抗。鉴于中美缺乏互信的现状,中国号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增进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包括保持高层密切往来;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两军交流渠道,多对话、多交流、多沟通,加强对彼此战略意图和发展走向的了解和认知。客观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扩大利益契合点,管控分歧。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相互尊重。相互尊重的要点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从中国的角度讲,就是要尊重中国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的主权。双方要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包容互鉴。针对当前美国的政策,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中国敦促美方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支持分裂中国的活动;在东海、南海的问题上,中国要求美方应采取客观公允态度,分清是非,做有利于推动问题妥善解决和局势缓和的事情;在人权问题上,中国承认,由于中美两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不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应尊重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人权事业。

  合作共赢。这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中国认为,双方要摈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中美在许多地区和全球问题上利益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在应对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如朝鲜半岛和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反恐、跨国犯罪、网络安全、外空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等,都需要密切合作。

  在解决当前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方面,中国强调,美国需要进行自身经济政策和结构的调整,包括取消对华出口的种种限制。在增进两军交流方面,中国表示愿意继续加强两军各领域各层级的对话交流,开展更多联合演习和务实合作。

  亚太是中美利益交织最密切、互动最频繁的地区。中国认为,中美在亚太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同时,中国改变了以往被动应对美国挑战的做法,在亚太地区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行动,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5月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新“亚洲安全观”摈弃了霸权、强权和武力威胁等要素,提出以共同安全为前提,综合安全为方向,合作安全为手段,可持续安全为关键。中国在落实“亚洲安全观”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如倡导并努力建立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等。近一年多来,习近平主席频繁出访东亚、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使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民众有机会更多了解中国的内外政策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周琪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